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草金鱼身上有白点是什么原因,金鱼身上长白点是什么

草金鱼身上有白点是什么原因,金鱼身上长白点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2:50:51 编辑:生活知识 手机版

首先,如果金鱼长了白斑,不用太担心。这是一种常见病——白斑病,是由很多小瓜子引起的,可以及时治疗。3-4天后,金鱼身上的白斑就会脱落消失。图1:健康的金鱼图2:患白斑病的金鱼——又称葫芦虫病,其病原体为多发性蝗虫。

金鱼得了白点病怎么治疗?

金鱼得了白点病怎么治疗

白点病也称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病原是小瓜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鳍条和鱼鳃等部位。虫体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它游动灵活,并能随意改变形状。显微镜下的小瓜虫小瓜虫病一年中都可能爆发,早春、晚秋和初冬都可能发生,特别是在早晚温差明显的秋季。

它的适宜繁殖水温是15~25℃,流行期长,会严重危害金鱼的安全。小瓜虫的寄生过程水温温差大和水质突然变化是导致金鱼发病的重要原因,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虫体发育停止,幼虫易死亡。白点病及早发现是关键,初期时候治疗能够马上消除白点,恢复健康。【症状】发生白点病后,金鱼皮肤上会出现明显的白色小点,好像身上覆盖了一些细盐,且粗糙不平。

成熟的虫体较大,直径可达1毫米,肉眼可见。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分泌粘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为一体,粗看好像真菌感染引起的菌丝样外观,表皮糜烂,最后病鱼会呼吸困难而死。由于虫体的寄生,常引起病鱼皮肤瘙痒不适而在池底和池壁上蹭擦,有时在水面作短时的翻肚运动。疾病后期,病鱼常出现窒息和聚集在流水的四周,通常不摄食。

【防治】一、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至28度,予以防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就会逐渐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恒定,病鱼基本就会痊愈。如再辅以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二、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连续用药2-3次。三、将患病的鱼放在1%浓度的食盐水中,药浴3—5天,亦可治愈。

什么我养的鱼身上会长白点?

为什么我养的鱼身上会长白点

鱼身上长白点,有两种可能:下面我们来鉴别与防治:鱼类小瓜虫病(白点病)与嗜酸卵甲藻病(打粉病)。鱼类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白衣病。鱼类寄生嗜酸卵甲藻时为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俗称白衣病。这两种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都表现是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均出现小白点,低温时节易流行。不易区别,常贻误治疗时机。

(白点病)病原体不一样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小瓜虫,生活周期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幼虫钻进鱼的皮肤或鳃内,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患有打粉病的金鱼在其尾鳍基部常伴有充血的特征)打粉病的病原是嗜酸卵甲藻,适合生活在酸性水质(故名"嗜酸"),体外有一层透明的玻璃纤维壁,体内充满淀粉粒和色素体,中央有一圆形的核。

它的成因主要是因为水质酸化。(打粉病)症状不一样小瓜虫是寄生性原生动物,每年4月~5月、10月~11月、水温为15℃~20℃时是小瓜虫的流行盛期。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几乎能感染所有的淡水鱼类,对体表光滑的无鳞鱼、鳞片不发达的细鳞鱼以及热带鱼类的危害尤其严重。小瓜虫感染的鱼,在皮肤和鳍上布满了比油菜籽略小的白色点状囊泡,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有时呆浮水面,有时集群绕池游动。

后期白点连成片,严重时病鱼体表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开裂、腐烂。鳃上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影响呼吸,严重的并发水霉病。这种病的成因大多是因为温差过大所导致。病鱼的身上一开始会出现少量的零星白点,这种白点一般的不会成片的爆发,而且白点要比打粉病的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病鱼的鱼鳍末端不会出现红血丝和溃烂症状,只有到后期严重时才会大量的爆发白点。

嗜酸卵甲藻感染的鱼,初期在池塘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上形成1~3个小圈,环游不息,鱼的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白点逐渐蔓延全身至尾柄,且在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病情严重的鱼体表白点在尾柄、体两侧、头部连接处重叠,全身像涂了一层粉一样,鳞片部分脱落,体表发炎、溃烂。患病的鱼儿初期身体上的黏液会逐渐的增多,各鳍末端会出现一些似粉状的小白点,并且白点增加的速度极快,就像下雪了一样,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鳍末端的溃烂和红血丝,这些小白点在鱼体上会成片的增加,就像是在鱼儿的身上涂了一层粉,所以称之为打粉病。

文章TAG:金鱼白点身上长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