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问答 > 生活知识 > p2p爆雷,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p2p爆雷,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8:21:23 编辑:生活常识 手机版

1,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36氪经授权转载。

P2P持续爆雷,一幕幕荒诞剧上演,令人哭笑不得。

8月2日,以富豪榜而知名的福布斯发布了“2018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这份榜单涵盖了20个不同领域各30位30岁以下的精英,共有600位青年才俊入选。其中包括喜茶品牌创始人聂云宸、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徐冰、恒星资本创始人穆映江等创业明星和投资人。都说出名要趁早,他们可能就是正在抛弃你的同龄人。

在这份600人的名单中,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在“财务和金融”板块中的姚坤杰,他的身份是贝米钱包的联合创始人、CEO。

不过,早在今年7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便对贝米钱包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而姚坤杰也已取保候审。这样一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却进入了福布斯推崇的商业成功人士精英榜,引起了不小的质疑。

复旦高材生,曾获知名机构投资

说起姚坤杰,也确实算得上是青年才俊。他出生于1990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12届毕业生,知乎红人,天使投资人。投资界的消息显示,除了是贝米钱包创始人、CEO之外,姚坤杰还是花里花店、壁虎餐厅、粒子咖啡馆、TEDx创始人。天眼查数据显示,包括贝米钱包在内,姚坤杰作为股东的公司达到15家。

贝米钱包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财富管理平台,运营平台为上海贝涛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注册成立。平台主打中短期优质理财服务,目前共有定存计划、分红计划、稳健计划三款理财服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贝米钱包共有崔炜、姚坤杰这两位自然人股东,分别出资3500万元及1500万元,所对应的股份比例分别为70%和30%。

贝米钱包公开的资料显示,其曾获得源码资本的千万级A轮投资。据了解,源码资本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信息产业投资,目前管理7.5亿美金、30亿人民币。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主权财富基金、慈善基金、养老基金、母基金、家族基金,以及国家级引导基金、大型央企等。

未兑付本金约41亿,两位股东被施加强制措施

不过,在流动性紧张引起的这轮P2P爆雷潮中,贝米钱包未能幸免。

7月13日公司公告,因无法通过「正常回款 」、「债权转让」、「部分借款人提前还款」这三种方式的总和来满足全部兑付需求,将“良性”退出P2P业务,暂停投资与提现功能,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成资产核算小组,进行全面资产盘整,为全部回款做好充分准备。

7月14日,姚坤杰发布声明称,其与公司的大股东崔炜已经被施加强制措施,限制出境。“崔炜会持续配合警方调查工作,留在有关部门,而我本人,会回到公司处理日常运营。”

7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随后来到贝米钱包办公地点,发现这里已聚集几十位投资人,其中不乏有从外地乘飞机赶来现场的投资人。记者发现,部分贝米钱包员工仍在各自工位上,且现场有多名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一位保安人员告诉记者,当天下午警察已经来过,至于其它具体情况,这位保安人员表示并不清楚。记者在贝米钱包的前台看到两张印有“用户信息收集”的二维码,以及一张取保候审通知单。在这张取保候审通知单上,记者看到下面的签名正是贝米钱包的CEO姚坤杰。

根据贝米钱包发布的消息,取保候审期间姚坤杰仍然在公司管理日常运营及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在8月1日发布的最新视频中,姚坤杰表示,目前公司每天都能收到回款汇到相关部门监管的账户,技术上已做好了兑付的准备,不过具体的兑付方案需等待有关部门的指示。

根据贝米钱包7月17日发布的公告,目前公司未兑付本金约为40.9亿,待收回出借资金及债权本息总计约45亿。

沪深两地一夜通报60多起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P2P的爆雷潮早已波及一些知名平台。

8月2日晚,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与福田分局通报了近期辖区内涉嫌非法集资犯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网络平台案件进展,一共19起!其中,福田分局通报了10个涉嫌非法集资案件;深圳南山公安连续通报9个涉嫌集资诈骗案件。

据通告显示:

钱富宝、投之家、普银、趣钱、吆鸡理财、金融圈、零钱罐、i财富、壹佰金融、咸鱼理财、五星财富、钱贷网、小金库、买金呗、财富中国、众贷汇、鑫贝通宝、钱爸爸与合时代均被点名。

与此同时,当晚上海市公安局多个分局也通报了近期辖区内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44起案件,关联主体均为互联网金融平台。

根据通告,涉及的平台包括:

壹理财、旺财猫、贸金所、优储理财、小沙僧、鑫荣咖、柚子理财、赶钱网、永利宝、火理财、巨人理财、合盘金服、孚汇财富、金蜂财富、网格金服、岳卿財富、惠民益贷、华泰金融、沪丰金服、邑民金融平台、金蛐蛐平台、钱妈妈、中吴财富、萨飞资本、博节金融、优衔金融、米袋计划、花木金融、华泰金融、坚果理财、小诸葛平台、抢钱通、翡翠岛、投米乐、快点理财、微积金、聚财猫、金吉利宝、禧龙来、聚胜财富、多融理财、随取宝、慠鸣宝、首投理财、金球所、溪安金服、靓钱宝、金砖国际、掌悦理财、多融理财、鑫龙金服、应文投资等。

p2p爆雷,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2,429起投诉4000万金额!小米推荐P2P疑"杀熟"_

编者按:本文来自“网易财经”,作者 张艳、李兆元,责任编辑 王晓武。36氪经授权转载。

7月以来,P2P行业的爆雷潮仍在持续,并到达巅峰,把刚上市的小米(1810.HK)也卷入了这场风波之中。

“我全家人都用小米手机,电视、扫地机器人、音箱、耳机,平板,电视盒子……满屋子的小米”,8年资深“米粉”李林(化名)直指小米辜负了自己多年的信任,其通过小米投资了七家p2p平台连遭爆雷,金额超150万,那是全家的积蓄。

与李林有着相同遭遇的“米粉”有上千人,他们集结成群对昔日“偶像”声讨维权,其中多位高级会员直指小米“杀熟”,纷纷选择“路转黑”。据网易财经不完全统计,“米粉”提到的问题平台就有约30家。

小米方面向网易财经表示,P2P平台均为购买了小米广告入口的客户,与P2P并无其它合作或利益捆绑,在接到米粉投诉后主动下架了3000款金融类应用。目前累计接到429起相关投诉,统计金额约4000万元。

对于小米是否需要对“米粉”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的讨论,业内和律师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老“米粉”连踩7个雷投入150万 数千人“粉转黑”

来自湖北的李林,在上大学时就买了小米的第一款产品——小米手机,从而开始长达8年的“米粉”生涯,他向网易财经细数家里的小米产品,大大小小数十件,可万万没想到,多年来积累的信任竟成了踏入雷区的路标。

2017年4月,李林第一次在小米的VIP任务系统里看到其推荐的人人爱家平台。任务显示,新用户投资满相应要求可以领小米礼品。“当时因为是在小米平台上推荐觉得比较信得过,而且利息不高,应该比较安全。”李林还表示,这家产品显示如果你能够推荐5个人,每个人都投资1万额度以上,就可以拿到500元返现,并且得到推荐人利息的20%。

在如此高额收益的诱惑之下,李林开始用自己家人的账号也投资人人爱家,投资一年多以来都回款正常,便不断复投,累计投资金额达到89.2万元。

此后,他发现小米App经常会发布VIP用户的每日任务,用户可以通过这些任务下载P2P理财平台,并得到返产品、返现金之类的优惠。“这些产品一般是伴随VIP任务发布给米粉,如果我们下载应用并投资这些产品,会得到比平时高很多倍的经验升级,或者是兑换码去兑换小米的产品”。

出于对小米平台的信任和高返的诱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李林陆续投资了将近20家小米平台推荐的P2P产品,累计投资金额达到154.8万元。

2018年6月底,P2P行业引发爆雷潮。7月1日晚上,人人爱家平台无法提现,这是李林噩梦的开始。此后的十几天里,其所投资的另外6家平台相继爆雷,分别捷麦理财、靓钱宝、帝象金融、和祥行理财、金柚金服理财、2025金融理财,超150万的资金被吞没,他追悔莫及,“不敢告诉我父亲,他年纪大,怕接受不了”。

据网易财经了解,像李林这样通过投资小米推荐的平台踩雷的“米粉”已有上千人,在向小米投诉仅得到报案的建议后,这些老“米粉”们选择了“粉转黑”。网易财经不完全统计,“米粉”提到的问题平台就有约30家,包括秋田财富、2025、小诸葛、靓钱宝、小灰熊、捷麦理财、人人爱家、帝象金融、百融金服、优衔金融等等。

小米回应:系广告客户已下架应用

在小米推荐的P2P平台出现爆雷潮之后,官方尚未对此作出表态。

网易财经从小米方面得到的回应是,接入小米的P2P平台均为购买了小米广告位入口的客户,并无任何其它合作或利益捆绑,在接到米粉投诉后主动下架了3000款金融类应用,并不再接入新的P2P平台。

据小米内部统计,目前累计接到429起相关投诉,涉及金额约4000万元。小米会为米粉维权积极提供协助,并且已有米粉在其帮助下追回了部分投资。

针对网 传小米推荐的80%的平台都暴雷的说法,小米方面表示不清楚该数据的来源,“真实性并不可靠”。

他还表示,小米有专门的商务团队从事销售,在广告主准入门槛上,小米MIUI(小米基于安卓原生系统的操作系统)采取了严格的广告推广审核标准,所有P2P平台均要求提供资金存管证明+ICP证或ICP截图+运营时间+注册资金等多项证明,强制要求进行风险提示。

一位P2P业内资深人士向网易财经指出,网贷行业至今未完成备案工作,仍有不少平台连资金存管等基本合规动作都没完成,在官方都无法拿出一份“白名单”的背景下,小米若真的能够严格执行上述标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筛选作用。

“米粉”质疑“杀熟”:不只导流 有深度合作

对于小米关于P2P平台只是广告客户,不存在其它合作的说法,米粉们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小米和某些P2P平台之间是有着深度的合作,并拿出了相关的“证据”。

投资人刘先生向网易财经出示了其在小米运动的平台上推送的繁锦财富的广告,显示“缤纷四月领小米暖春福利”,福利奖品有小米笔记本、电视、平衡车等,他自述自己在小米的应用里面被推送“送小米产品”的活动,自然而然就以为是小米的活动。

李林则强调,小米有诱导他们投资的行为,在小米会员制度中,做VIP任务得经验升级是米粉的“乐趣”之一,而下载P2P平台或者投资P2P产品就被设置成VIP任务,很多米粉都是通过做任务才进行了投资,包括购买了相关P2P平台的产品就能获得较高的会员经验。

最让他无法释怀的是,小米会针对高级会员推出专属的应用程序,这意味着有的P2P广告是只有高级会员通过专属的应用才能看见或者推送的,“为什么中招的都是资深米粉,很多项目还标着‘米粉专享福利’”,李林直指这是一波“杀熟”。

由于相关应用均已下架,网易财经无法亲自证实投资人的说法,但上述小米人士则非常肯定表示,P2P平台在小米平台投放的只是纯广告,不存在外界所言的战略合作行为,MIUI更不会参与(P2P产品销售的)分成。

一位网贷行业熟悉广告投放的市场部人士向网易财经分析指出,除了“高额返利”,通过小米开展“加倍送小米会员经验”、“送小米产品”等活动有故意“以假乱真”的嫌疑,正是抓了资深米粉的心理进行了“精准打击”,这或许也是资深米粉中招的原因。

小米收割流量广告收入130亿

事实上,自称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小米,一开始就设计好了不仅靠硬件销售获利,未来还将依靠硬件连接的巨大互联网服务入口来支撑利润的商业计划。2015年,小米进入流量收割期,至今拿下超130亿的广告费。

网易财经查询小米IPO的财报获悉,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收入分别是18.2亿、38.38亿、56.14亿和18.74亿元,累计录得广告收入130亿元。

广告收入占据总收入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从2015年的4.9%攀升至10.9%。每个用户平均广告收入则是从2015年的28.9元上升到2017年的57.9元。

2018年3月,小米的用户小米基于安卓原生系统的操作系统MIUI有约190万月活跃用户。除了MIUI之外,小米的广告服务还扩大到“小米商城”、“有品”、“米家”以及“小米运动”。广告客户涵盖汽车、日用品、互联网服务及金融服务等不同行业。

一位网贷行业熟悉投放业务的市场部人士则向网易财经揭露了流量平台变现的内幕,其所在平台的合作对象,不仅包括小米,还有今日头条、抖音等流量平台。

“流量平台一般有两种变现模式,一种是展示型,比如开屏画面、固定的广告位,这种都是按照展示时长和位置来定价,是固定的收费;还有一种是效果型,按导流的效果付费,比如按照点击量、注册人数、投资金额来计算”,他透露道。

至于按照投资金额来计算广告费的做法,他直言就是参与分成,本质上是一种“代销行为”,而流量平台都是不具备代销资质的。他拒绝向网易财经透露和小米合作的细节,但是表示小米的广告业务的效果费应该不涉及投资金额这块。

在小米的IPO材料中,有提到展示类广告按时长收费,效果类广告按点击率、下载量收费,未列举投资金额这个指标。但效果类广告收入远远高于展示类,以2017年为例,效果类广告收入是36.38亿元,展示类是6653万元,其它广告服务(第三方应用购买广告进入小米手机预装应用程序名单)是13.1亿元。

责任认定存争议

对于此类P2P平台爆雷后牵涉广告平台的案例,小米并不是第一家,从目前的情形看,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那给问题P2P平台做广告的责任该如何明晰呢?

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金融证券投资律师杨兆全向网易财经表示,平台方承担的责任,基本上相当于要承担广告发布者的责任,要求平台方要审查并保证发布的产品有合法手续、发布产品的公司有合法资质。如果有资质与合法手续,产品出现问题,平台不承担责任。

“如果公司不具备发行产品的资质,或者产品没有备案,或者产品本身违反,平台要承担连带责任。平台还要保证发布产品的公司有准确真实的地址。对没有资质要求的,平台不需要审查。”杨兆全对网易财经表示。

上海市华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峰律师则认为,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应当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承担有合理提示或者警示。从媒体报道信息来看,相关P2P产品的广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产生了一些误解,如果不仔细甄别,还是有可能让投资者误以为这是小米发行的产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网贷行业资深律师则告诉网易财经:“导流”网站的行为在我国不属于销售,因此不承担兑付的责任;但是,在海外,这一行为会被认定为“销售”,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不管承担什么责任,小米在这件事上确实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我相信通过小米投资P2P损失的所有米粉,都不止是转成黑粉,而是刻骨的仇恨。” 李林说。

p2p爆雷,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3,频频爆雷,P2P网贷行业走向何方_

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一财经,作者: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杨飞,36氪经授权发布。

6月以来,全国范围内集中出现了百余起P2P网贷平台清盘、停业、实际控制人失联、停止兑付本息等风险事件。进入7月后,网贷平台的“爆雷”愈演愈烈,我国P2P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和生存发展的挑战。

P2P网贷平台频频“爆雷”

这次网贷行业“多米诺骨牌”的集中坍塌自6月开始。据统计,2018年前5个月,每个月倒闭的P2P平台基本在20家左右;但到了6月,“爆雷”数量猛增至63家;进入7月,这一态势愈演愈烈。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7月20日,当月新增问题及停业平台约118家。

而且本轮网贷平台“爆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问题的不少是规模较大的P2P平台,其中不乏拥有国资背景和运营多年的知名网贷机构。如“唐小僧”注册用户人数超过1082万人,“银豆网”借贷余额达44亿元,这两家平台的实际控制人均已失联或外逃,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爱投资”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并获得了“iTrust中国互联网信用评价中心”最高级AAA级信用认证,近期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项目逾期。此外,出问题的“利民网”已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正筹备赴美上市;“金银猫”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批会员单位,并获得国资背景企业“中能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战略入股;“钱妈妈”、“云端金融”等亦属国企股东控股。

从风险性质看,此次P2P平台的倒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直接关停,即由于资金链断裂、实际控制人失联或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警方立案侦查等原因,平台停止运营或不再兑付本息。

如浙江地区知名P2P平台——“牛板金”7月3日公告称,该平台牛钱袋、牛宝丰、牛钱包等借款项目发生逾期共计9852余万元,暂停平台赎回业务及所有产品的投资与兑付;7月4日,又爆出该平台通过虚构标的,以“牛钱袋”产品挪用投资人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内幕,涉及金额达31.5亿元;7月5日,“牛板金”被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分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

另一种是良性清盘,即因流动性枯竭等原因,P2P平台主动决定良性退出网贷行业,并承诺不跑路,不失联,及时追回欠款,未来几年内分批次兑付所有资金。

如7月18日“金银猫”宣布决定良性清盘,对在投金额小于1万元的用户,平台将分两个月结清所有资金;对在投金额大于1万元的用户,将分24个月每月兑付本金及其收益。

P2P平台风险集中暴露的三大原因

这次P2P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是我国网贷行业自诞生以来,面临的一次较大的流动性危机和行业性挑战。在多重风险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流动性压力从少数平台蔓延到了整个行业,P2P平台的生存和发展正在经受一场严峻考验。

(一)经济增速下行和加快去杠杆,使潜在风险逐步显性化。

一方面,在经济增速下行期,风险往往出现在最薄弱的环节。而P2P平台借款人的资质相对较差,在宏观经济发展挑战不断增多、企业和个人信用违约现象多发、底层资产逾期较为严重的大环境下,平台项目很容易出现逾期、兑付困难等问题,这时P2P领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在去杠杆的背景下,所有贷款类机构都在承压,而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小微企业和民间融资。2018年1~6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去杠杆带来了融资环境的收紧,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同业业务等的收缩,而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部分融资是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银行的表外和同业业务渠道获得的。这就造成了上述借贷主体资金链吃紧或信用违约,从而使包括P2P在内的一些潜在金融风险显性化。

(二)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P2P借款人一端看,确有部分企业和个人出现还款困难和信用违约,但也有一些借款人在行业危机发生后,还款意愿下降,甚至趁机恶意举报平台,掀起市场恐慌,造成平台经营失控,以此达到逃废债的目的。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一些网贷平台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进而诱发了全行业的信任危机。

从P2P出借人一端看,一些平台发生项目逾期增加、无法兑付本息或实际控制人跑路后,引发了其他平台投资人的担忧情绪。特别是当一些知名乃至国资背景的平台也出现问题后,市场恐慌情绪和负面情绪扩散,投资人信心不足,争相集中提现、撤回资金,导致更多的平台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其中,一部分资金涌向安全性更高的大平台,一部分则完全撤出了P2P网贷领域。大量的资金流出在平台间形成连锁反应,使一些原本没什么问题的平台也出现了问题。

(三)不少网贷机构仍在违规经营,是风险爆发的根本性因素。

对这次网贷领域风险的集中暴露,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等外因固然不容忽视,但P2P平台的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网贷机构的本质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但当前仍有部分P2P平台背离信息中介定位以及服务小微企业和依托互联网经营的本质,业务创新偏离轨道,异化为信用中介。比如,有的机构存在违规放贷、为出借人提供担保增信等行为;有的通过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进行期限拆分;有些机构为规避相关金融产品的认购门槛要求,变换投资产品销售形式,在逃避监管的同时,加剧风险传播;还有些机构甚至通过假标和高收益等手段,虚构项目募集资金,开展自融、庞氏骗局,碰触非法集资底线。

由于行业信息披露普遍不规范,违规平台的隐蔽性较强,表面看来与合规平台无异,有的甚至还借助激进的市场推广手段,实现了交易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流动性是这些平台的命门,一旦市场环境骤变,大量违约发生或资金流出激增时,其内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未来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走向

P2P网贷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业态,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满足民间资本投资需求、促进金融普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初期的“野蛮生长”所积聚的风险,必然要有一个释放和消化的过程,只有经历“刮骨疗伤”的阵痛,淘汰劣质平台,网贷行业才能化茧成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网贷机构数量将呈持续性减少态势。

近两年来,国家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严控平台增量、化解存量。就增量而言,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专项整治期间,对新从事网络借贷业务的P2P平台,原则上不予备案登记。就存量而言,对运行不规范的机构,监管部门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可能面临淘汰整合;对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的机构,将依法取缔,坚决实施市场退出。

事实上,我国网贷平台数量已出现持续性萎缩。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6月末,国内累计设立P2P网贷平台6183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4347家,正常运营平台1836家(图1)。与2015年11月末3476家的最高值相比,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大幅减少了近一半,为近年来的最低值。从成交量看,6月网贷行业成交175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4%。

历史地看,我国超过70%的P2P网贷机构已经消亡。而这次网贷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可以看作是行业洗牌的进一步提速,是市场进一步出清的过程。预计经过此次风波,网贷平台的数量将有一个明显下降。与英国、美国各不过70家左右的平台数量相比,我国1800余家的P2P平台规模仍有一定的压降空间,而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良性退出、有序退出的机制。

(二)网贷行业有望走上回归本源、良性发展的道路。

从市场主体层面看,经过风险事件洗礼、监管政策纠偏和市场出清,一大批问题平台加速退出了市场,行业机构异化趋势有望得到扭转,真正合规经营和有实力的网贷信息中介机构将脱颖而出,资金也将更多地向大平台集中。近期,一些平台通过追加注册资本、设立投资者开放日、召开投资人见面会等方式,彰显自身实力,向投资者传递信心;一些平台主动向监管层、公众投资人披露合规性审查报告;一些平台联合媒体发出自律倡议书,强调合规经营和自我约束。

从市场环境层面看,当P2P平台隐含的风险隐患和危害充分暴露并得到有效治理后,行业将正本清源,而不再成为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的庇护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得到改观,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将明显提高,市场交易行为也将更加趋于理性。数据显示,我国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已由2014年20%左右的高位,持续降至2018年6月的9.6%(图2),整个行业正在由狂热逐步回归理性。

从管理机制层面看,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制定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行为监管+机构监管”的管理模式,并开始实行网贷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和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监管空白自此基本被覆盖,网贷行业“无准入门槛、无业务规范、无硬性监管约束”的野蛮生长时代不复存在,严格监管成为常态。

2018年7月上旬央行牵头召开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阶段工作部署会提出,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同时将P2P网贷清理整顿延长至明年6月份。这表明P2P领域的风险隐患依然不少,当前所处整改期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非但不会退出,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

(三)银行需关注P2P领域带来的输入性风险,防范声誉损失。

这次P2P平台潜在风险的加速暴露,对银行而言整体影响有限,但银行需要关注事件可能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制定相关预案,避免声誉损失。

整体看,银行与P2P领域的交集不多,主要集中在存管业务方面。据统计,截至7月24日,有78家银行开展了P2P平台资金存管业务,大多数为城商行,其中江西银行和广东华兴银行接入平台数量最多,分别接入83家和72家;有858家网贷机构上线了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占正常运营平台的46.7%。P2P风险事件集中爆发后,已有一些银行因存管费用无法覆盖“爆雷”带来的声誉损失,选择主动退出网贷资金存管业务。

根据银监会办公厅印发的《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存管银行主要履行网贷资金存管专用账户的开立与销户、资金保管、资金清算、账务核对、信息报告等职责,而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不对网贷资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对借款项目及借贷交易信息真实性承担审核责任等。可见,银行开展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职责边界和责任义务是清晰的,银行的存管行为并非对网贷交易行为提供银行信用背书。未来,银行开展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应进一步严格准入门槛,更为审慎地选择合作机构,并加强对网贷平台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及时制定预案,防范声誉风险。

p2p爆雷,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4,涅槃还是覆灭,P2P暴雷潮引发行业生死劫_

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杂志”,作者 罗瑞兴 龚奕洁;36氪经授权转载。

一方面,出借人恐慌潮下,资本集中抽离,现金流不够强大的P2P被挤出;另一方面,头部效应加剧,机构资本开始重仓资质较好的合规P2P。雪崩式的行业出清,对中产及以下阶层形成一次财富洗劫。

行业“挤脓”,投资人“流血”。

累计用户数达287万的P2P平台投之家,7月13日发布公告称股东跑路,平台逾期202亿元,让投资者猝不及防。

投之家常年以网贷之家兄弟公司作为招牌,今年宣布得到一家“上市公司母公司”的B轮融资。截至6月时,平台总成交额超过264亿元。一度被圈内人公认为“安全系数极高”。

30岁的纪泽在深圳从事汽车销售工作,2014年底开启自己的网贷投资的生涯。只投一个月到期的短期理财的他本来认为风险可控,但还是赶上了暴雷潮。本应该7月13日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9%的投之家理财产品,没有如期到账。

作为P2P投资“老人”的他,在网贷之家推荐的入口得知投之家,投之前他“查过一遍所有工商信息,包括投之家的业务模式”。

“都是赚辛苦钱,我只希望能分三四次把钱打回账户,还本金就可以。”纪泽说。他告诉《财经》记者,他被拉到3个达到2000人上线的维权QQ群,希望借由集体维权拿回自己多年的储蓄。

金融严监管和宏观经济去杠杆背景下,P2P网贷行业迎来历史上又一轮“至暗时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以来,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80家,平均每天就有近3家平台停业或出问题。仅7月18日当天,就有7家P2P平台暴雷。

恐慌情绪下纷纷撤资的P2P个人投资者,加快了这个1950亿美元行业的萎缩步伐。有人认为这是行业周期性的出清,但毋庸置疑,这是对中产及以下阶层的一次财富洗劫。

恐惧还在蔓延。一方面,出借人恐慌潮下,资本集中抽离,多米诺骨牌效应挤出现金流不够强大的P2P平台。据融360监测数据显示,上周(7.07-7.13)网贷行业成交量为405.17亿元,较前周环比回升下降5.90%,当周资金净流出额高达40.47亿元,其中14家平台资金净流出额均超过亿元。

另一方面,头部效应加剧,机构资本开始重仓资质较好的合规P2P平台。据零壹财经不完全统计,仅仅7月的第一周就有4家网贷平台获得融资,融资金额5亿余元。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多位市场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部分平台打着擦边球的超短期类现金贷模式、债权转让、期限和规模错配等产品,在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导致流动性紧张,风险暴露。

有市场人士担心未来随着暴雷潮的持续,风险从不合规平台外溢,传导整个行业,导致行业资金缩减,对合规平台资金流造成较大影响。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对行业利好。“如果这波能把庞氏骗局拖垮,倒算是一件好事。”某头部机构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监管出手

暴雷潮中,以行业协会为主要力量,正在进行约束与自救。

7月19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下称“北京互金协会”)发布红头文件《加强业务合规性的风险提示函》,再次叫停“理财计划类”产品,鉴于其存在期限和规模错配等违规的可能,并表示,对已不具备继续营运条件、拟退出市场的机构,协会督促其制定清退方案。

7月18日,北京互金协会召开了一场由多家头部平台一把手出席的会议。据《财经》记者了解,叫停“理财计划类”产品并非协会要求,而是头部平台主动“要求”北京市互金协会出面叫停。

当日,北京互金协会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北京将加快推进“数据管理机制”、“良性退出机制”、“白名单机制”、“风险缓释机制”、“媒体沟通和监督机制”以及“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等六大机制的建设。

北京互金协会会长、宜信CEO唐宁在7月20日表示,“白名单”机制建设,推进分级分类工作,动态监测网贷机构的合规性,有效预防及化解风险。这项举措的提出,无疑将给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市场部分声音将此轮行业暴雷潮归咎于监管层的网贷备案延期。

此前有市场担心,备案久拖不决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拥抱合规者,不但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还需应对合规导致的用户体验下降造成的客户损失风险。“备案一再延期,一些机构索性继续按不合规的做法放手做,我们的成本上去了,用户体验下降了,很为难。”一位老牌P2P机构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但接近监管的人士指出,市场暴雷潮和备案延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当借新还旧的庞氏模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融资链条的断裂情况。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互联网金融乱象的继续出清。在监管看来,如果P2P平台按照监管要求做到了信息中介,而不再是信用中介,那么逻辑上不会存在暴雷的现象。

机构呼吁备案,本质上也是在呼吁监管背书。但事实上,监管对于网贷行业的整改情况是不满意的。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指出,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几乎没有几家整改到位。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近日召开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动员会上指出,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化解存量风险,消除风险隐患,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

监管也在推动网贷备案工作落地。新京报援引相关人士称,监管或将于7-8月间落实187条的网贷备案验收具体细则。据《财经》记者了解,这相当于监管部门的工作手册,而非向行业公开的标准。

《财经》记者了解到,重庆对辖内P2P机构明确表示“备案不停”。而且,重庆市金融办明确指出,备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要“清盘”,即完成存量产品的清理和兑付。

重庆市某机构人士表示,重庆很可能成为网贷监管的一个试点。而京沪深杭是P2P平台比较集中的地区,辖内P2P平台的数量庞大,监管压力也比较大。

“行业中有些平台流动性出现问题,可能要波动现两星期。”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表示。

在周世平看来,监管目前也很难有所作为,守住底线即可,即要严厉区分恶意圈钱欺骗投资者的平台与正规经营平台。

“未来希望监管尽快出台合理的政策,拿出一个统一标准,符合一家就备案一家,不要说哪些地方一定要有多少家,因为平台都是做全国的业务。”一位P2P平台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挤出“脓包”

事实上,这不是P2P行业在国内的第一次暴雷潮。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几乎每年都会有一轮集中暴雷。

PPmoney网贷CEO胡新告诉《财经》记者,以往的P2P暴雷潮是行业由乱而治的过程,是监管不断落地的过程。但在他看来,近期行业不断出现平台逾期或暴雷事件,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台成交量,都比此前要多。

此轮暴雷的原因也更为复杂。

除了行业周期性的优胜劣汰外,此轮雷暴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去杠杆的影响,流动性收缩,导致中小平台的运营因此承受较大压力,再加上备案延期的影响,不堪压力的平台被迫退出。风险溢出效应对投资者的信心也产生一定干扰,行业恐慌蔓延,影响平台稳定运营。

一位股权投资人告诉《财经》记者,网贷平台的资产一般都是次级贷,平台盈利的逻辑通常是“用收益覆盖不良”,因此如果赶上去年现金贷风口的,已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许还能承担流动性风险;没有赶上的,比较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

“P2P行业的资产类型是很复杂的,真正做小额分散、消费类型的借贷的平台是不多的。”拍拍贷副总裁申鑫告诉《财经》记者。据了解,一些平台的线下资产对接到房地产贷款、车贷等流动性差、高风险的领域。线上只是一个收集资金的端口,就是一个理财端。

事实上,自去年网贷监管再升级、清理现金贷以来,不少平台的逾期风险增加,催收难度增大。今年以来,“等着平台爆雷”,更成为不少老赖们的期待。

在多位市场内人士看来,这是此轮暴雷潮的主要助推力之一。资产端的一些骗贷公司,以及恶意欠款的借款人,恶意骗贷或借款,导致坏账率提升,这是部分逾期及暴雷平台的苦衷。

市场人士还担心,随着暴雷潮持续,风险从有问题的平台外溢,传导整个行业,行业资金缩减。

一位市场观察者告诉《财经》记者,对于P2P平台的关键指标,“应该看在贷余额,交易量不是很好的参考维度,有一些都是超短期的,交易量自然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定义,在贷余额是指截至统计时点,平台所有借款人尚未偿还的本金总金额(不包括利息部分)。

行业风险的集聚并非旦夕之功。虽然有一系列限额、存管等规定,单网贷规模在整治期间不降反升。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P2P行业的在贷余额,从两年前的5400亿元,扩张到目前的超过1.3万亿元。

这场行业洗牌也重新带来了一场关于P2P平台是否有价值的争论。一个问题被频频抛出: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P2P吗?真的有这么多小微企业需要P2P吗?

世界银行首席信息安全官Clay R.Lin今年6月在公开场合表示,根据世行的估计,小额贷款的资金缺口大约有5.2兆。Clay R.Lin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估算中国约有1亿多人没有被银行信贷体系覆盖。有大概超过2.5亿万小微企业,没有办法取得金融方面的服务。

“这些虽然是一个存在的缺口,它也代表了很大的机遇,根据一项报告,在将来生意上的机会大概每年有2000亿元左右的生意机会,如果你提供小微企业的贷款的话,这个生意的发展有可能到每年可以增加2000千亿元收入的机会。”Clay R.Lin表示。

存在是合理的,在多位市场人士看来,P2P在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消费信贷上是有价值的,“只是在过往的几年,被利用这张皮,干了很多别的事情”。

多位市场人士呼吁,P2P平台应该回归本源。“P2P本身就应该是资产和资金一一对应,不然就会存在解释的空间,真实的借贷需求,和相应的借贷。”申鑫表示。

“这是P2P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位市场人士说。

龙头的危与机

“这个行业99%的平台都不会走下去的。”申鑫告诉《财经》记者。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当下P2P网贷这种大调整、大分化的情况,与我国信托业发展的历史很相似。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家银行、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等纷纷设立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机构大量出现。从1980年到1982年底,全国各类信托投资机构已有620多家。但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优胜劣汰,信托公司数量一度下降到50家左右,到目前信托公司仅68家,集中度大大提升,行业平稳发展。”董希淼说。

中金在研报中表示,P2P退潮或仍将持续2年-3年。“在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基础上,再考虑运营成本的攀升,预计三年后正常运转平台不超过200家,即目前运营平台的10%左右。”中金表示。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据中金的研报,目前行业前100家平台合计贷款余额占成交量比例为70%到75%,中金认为,未来集中度仍将持续提升。

洗牌期挤掉了不合规及能力弱小的竞争者,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头部平台。市场恐慌蔓延到了二级市场。头部平台中,在美国上市的拍拍贷和宜人贷今年分别下跌41%和56%,信而富今年累计跌幅达到63%。

中金分析师姚泽宇认为,头部平台短期盈利能力受到影响,中期则面临平台定位难题,长期或受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下沉的冲击。目前约有3亿信用卡人群,每年银行新发行信用卡超过1亿张,目前蚂蚁花呗用户超过1亿。

行业洗牌期,市场信心是关键的砝码,头部机构在积极提升市场信心。7月19日,在美国上市的拍拍贷发布《网站运营方注册资本金增资实缴的预公告》将注册资本金增至10亿元人民币。

宜信CEO唐宁近日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网贷行业一定能好,一定有光明前景,一定大有可为,面向小微、面向三农的需求也是大有可为。“这是关于网贷模式、行业前景的根本性判断。”唐宁说。

行业洗牌的终局或是一场“剩者为王”的战役。胡新认为,一批在细分领域各具特色、占据主导优势的头部平台依然有能力、有希望、有信心共享行业合规发展带来的成果。

洗牌的另一面是金融科技风口的方兴未艾。懒财金服CEO陶伟杰告诉《财经》记者,互联金融行业通过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未来行业的机会所在。

机构资本抓住行业洗牌的窗口期,重仓部分资质较好或者有特色的P2P平台。据零壹财经不完全统计,仅仅7月的第一周就有4家网贷平台获得融资,融资金额5亿余元。

洗牌期后,行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都是合规的大平台的竞争,对平台的人才需求、运营能力及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胡新告诉《财经》记者。

文章TAG:p2p爆雷90后复旦高材生踩雷旗下P2P未兑付资金41亿却登上福布斯精英榜...90后复旦高材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