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王边疆,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吗

王边疆,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6-30 19:55:00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王边疆的任免信息

2015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王边疆同志任辽宁省委委员、常委。

王边疆的任免信息

2,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吗

1、王昌龄是边塞诗人。2、王昌龄生卒:约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约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代表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

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吗

3,为什么朱元璋杀功臣时没人反他而且没有手里有兵权那种人反他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上图大同代王府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上图太原皇庙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上图大同代王府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上图太原皇庙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一“燕云十八骑”是一支神奇的队伍,本是燕公罗艺所培养,这支部队战斗力爆表,特别适合大漠和草原奔袭作战,一旦奔袭起来就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罗艺凭借“燕云十八骑”大破突厥,致使突厥不敢随意犯边。当然,“燕云十八骑”只是在2004版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出现,而在《说唐全传》和《兴唐传》中都未曾提及,可见,对于“燕云十八骑”的描述只是极个别人的刻画,并没有系统性的描述。在《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是由十八名擅长突袭作战的骑兵组成,这十八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干至极,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个人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他们十八人组成的团队配合极为默契,十八人进退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半分个人意识,只有团队意识,并且绝对服从命令,对于命令的执行不打任何折扣。这十八人都是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从这身配备来看,这十八人是长时间在大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方面是防止风沙,另一方面是不让任何人看清楚他们的面容。而且,他们每人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借助速度的冲击力近距离干掉对手,毕竟他们手中并非像枪矛这般长兵器,而只是弯刀这般短兵器,可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一阵冲杀然后短兵相接,在最短时间内屠戮最多的士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冲击力极强,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已然被冲杀几次,一般的部队也就被冲散了,战斗力严重削弱。如果不能短兵相接之时,他们就远距离射箭,从他们的大弓来看,他们的弓箭射程肯定也要比一般的弓箭射程更远,这就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燕云十八骑”这十八人绝对是体力惊人,毕竟常年奔波在大漠,若没有超强的体能,也难以支撑起长时间的快速奔袭。二在《隋唐英雄传》中,罗艺临终前将自己培养十几年的“燕云十八骑”交给罗成统领,而罗成却认为这“燕云十八骑”杀戮太重,最终将这十八人解散,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燕云十八骑”出场时,见多识广的杨林都惧怕不已,因为杨林早已听说过“燕云十八骑”的江湖传说:一夜之间将正在退去的突厥兵追杀的毫无招架之力,大败突厥兵以后又深入腹地,将突厥辽部几万男女老少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从此突厥视“燕云十八骑”为魔鬼,再不敢入侵罗艺的地盘,罗艺因此身名大震。杨林深知拥有“燕云十八骑”的罗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惹的,在杨林看来,“燕云十八骑”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从无败绩足以说明这十八人的恐怖,这也无怪乎杨林对他们的恐惧,可是这十八人极少入中原,大都是在大漠活动,最后也是因为罗艺将死,才被调到中原。罗艺临终前将这支亲兵部队交给儿子罗成,当“燕云十八骑”出现的时候,着实将杨林吓了一身冷汗,可是罗成并没有像父亲这般培养这种特种部队,他认为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太过血腥,就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其实这也是体现出罗成的独立性以及仁慈之心,毕竟罗成武功超群,枪法精妙,在当时也是瓦岗一员猛将,他也不太愿意接受父亲的“遗产”,这是他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罗成的仁慈,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如果留在世上肯定也会增加更多的杀孽。实际上,在《兴唐传》中,罗成却被描述成一个心肠狠毒心胸狭窄之人,在电视剧中却展现的很是完美。三罗成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就意味着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支特种部队,江湖上从此少了一个传说。罗成此举就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如果他留下“燕云十八骑”,那肯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奔袭作战,绝对有摧古拉朽之势,当然这支部队最好是用于奇兵,不能经常出现,不然被研究透了肯定会被各种暗算,也很难保证全胜的战斗力。其实,“燕云十八骑”虽然强劲,但是正面决战,肯定也很难应对李元霸,毕竟李元霸擂鼓瓮金锤一挥,这十八人毫无招架之力,也只能做了锤下之鬼,当然这前提是“燕云十八骑”不用弓箭。“燕云十八骑”的解散是罗成所为,这也导致后来罗成在淤泥河之战无人救援。如果“燕云十八骑”在罗成身边,估计也会护卫罗成的周全,只是那时候“燕云十八骑”已然回家养老了。当然,正常情况下,“燕云十八骑”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这种杀伤力的队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打破天下实力的平衡,正如李元霸也必须死一般,在他完成自己的使命,除去宇文成都以后,就被上天收了回去,因为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是打破实力的平衡。只是可惜了罗成,最终命丧淤泥河,遭受万箭穿心之灾,年纪轻轻就离世,而“燕云十八骑”早被罗成解甲归田,也算是得以善终,相比而言,他们要比罗成幸运的多。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上图大同代王府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上图太原皇庙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一“燕云十八骑”是一支神奇的队伍,本是燕公罗艺所培养,这支部队战斗力爆表,特别适合大漠和草原奔袭作战,一旦奔袭起来就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罗艺凭借“燕云十八骑”大破突厥,致使突厥不敢随意犯边。当然,“燕云十八骑”只是在2004版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出现,而在《说唐全传》和《兴唐传》中都未曾提及,可见,对于“燕云十八骑”的描述只是极个别人的刻画,并没有系统性的描述。在《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是由十八名擅长突袭作战的骑兵组成,这十八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干至极,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个人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他们十八人组成的团队配合极为默契,十八人进退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半分个人意识,只有团队意识,并且绝对服从命令,对于命令的执行不打任何折扣。这十八人都是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从这身配备来看,这十八人是长时间在大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方面是防止风沙,另一方面是不让任何人看清楚他们的面容。而且,他们每人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借助速度的冲击力近距离干掉对手,毕竟他们手中并非像枪矛这般长兵器,而只是弯刀这般短兵器,可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一阵冲杀然后短兵相接,在最短时间内屠戮最多的士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冲击力极强,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已然被冲杀几次,一般的部队也就被冲散了,战斗力严重削弱。如果不能短兵相接之时,他们就远距离射箭,从他们的大弓来看,他们的弓箭射程肯定也要比一般的弓箭射程更远,这就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燕云十八骑”这十八人绝对是体力惊人,毕竟常年奔波在大漠,若没有超强的体能,也难以支撑起长时间的快速奔袭。二在《隋唐英雄传》中,罗艺临终前将自己培养十几年的“燕云十八骑”交给罗成统领,而罗成却认为这“燕云十八骑”杀戮太重,最终将这十八人解散,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燕云十八骑”出场时,见多识广的杨林都惧怕不已,因为杨林早已听说过“燕云十八骑”的江湖传说:一夜之间将正在退去的突厥兵追杀的毫无招架之力,大败突厥兵以后又深入腹地,将突厥辽部几万男女老少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从此突厥视“燕云十八骑”为魔鬼,再不敢入侵罗艺的地盘,罗艺因此身名大震。杨林深知拥有“燕云十八骑”的罗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惹的,在杨林看来,“燕云十八骑”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从无败绩足以说明这十八人的恐怖,这也无怪乎杨林对他们的恐惧,可是这十八人极少入中原,大都是在大漠活动,最后也是因为罗艺将死,才被调到中原。罗艺临终前将这支亲兵部队交给儿子罗成,当“燕云十八骑”出现的时候,着实将杨林吓了一身冷汗,可是罗成并没有像父亲这般培养这种特种部队,他认为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太过血腥,就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其实这也是体现出罗成的独立性以及仁慈之心,毕竟罗成武功超群,枪法精妙,在当时也是瓦岗一员猛将,他也不太愿意接受父亲的“遗产”,这是他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罗成的仁慈,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如果留在世上肯定也会增加更多的杀孽。实际上,在《兴唐传》中,罗成却被描述成一个心肠狠毒心胸狭窄之人,在电视剧中却展现的很是完美。三罗成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就意味着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支特种部队,江湖上从此少了一个传说。罗成此举就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如果他留下“燕云十八骑”,那肯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奔袭作战,绝对有摧古拉朽之势,当然这支部队最好是用于奇兵,不能经常出现,不然被研究透了肯定会被各种暗算,也很难保证全胜的战斗力。其实,“燕云十八骑”虽然强劲,但是正面决战,肯定也很难应对李元霸,毕竟李元霸擂鼓瓮金锤一挥,这十八人毫无招架之力,也只能做了锤下之鬼,当然这前提是“燕云十八骑”不用弓箭。“燕云十八骑”的解散是罗成所为,这也导致后来罗成在淤泥河之战无人救援。如果“燕云十八骑”在罗成身边,估计也会护卫罗成的周全,只是那时候“燕云十八骑”已然回家养老了。当然,正常情况下,“燕云十八骑”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这种杀伤力的队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打破天下实力的平衡,正如李元霸也必须死一般,在他完成自己的使命,除去宇文成都以后,就被上天收了回去,因为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是打破实力的平衡。只是可惜了罗成,最终命丧淤泥河,遭受万箭穿心之灾,年纪轻轻就离世,而“燕云十八骑”早被罗成解甲归田,也算是得以善终,相比而言,他们要比罗成幸运的多。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1、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军,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人。2、这些將军,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教育,大部分将军认为镇守边关,保家卫国是自己本分,是神圣的职责,反叛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3、即便个别将军因特殊原因要反,也要惦量自己的力量,虽手握重兵但与全国军事力量相比差距还是大的,何况朝廷在各地都有耳目,一有异常,便会报知朝廷,朝廷就会作充分准备,胜算很小。4、没有随军带家属的,还要考虑自己亲属的安危。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上图大同代王府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上图太原皇庙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一“燕云十八骑”是一支神奇的队伍,本是燕公罗艺所培养,这支部队战斗力爆表,特别适合大漠和草原奔袭作战,一旦奔袭起来就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罗艺凭借“燕云十八骑”大破突厥,致使突厥不敢随意犯边。当然,“燕云十八骑”只是在2004版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出现,而在《说唐全传》和《兴唐传》中都未曾提及,可见,对于“燕云十八骑”的描述只是极个别人的刻画,并没有系统性的描述。在《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是由十八名擅长突袭作战的骑兵组成,这十八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干至极,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个人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他们十八人组成的团队配合极为默契,十八人进退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半分个人意识,只有团队意识,并且绝对服从命令,对于命令的执行不打任何折扣。这十八人都是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从这身配备来看,这十八人是长时间在大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方面是防止风沙,另一方面是不让任何人看清楚他们的面容。而且,他们每人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借助速度的冲击力近距离干掉对手,毕竟他们手中并非像枪矛这般长兵器,而只是弯刀这般短兵器,可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一阵冲杀然后短兵相接,在最短时间内屠戮最多的士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冲击力极强,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已然被冲杀几次,一般的部队也就被冲散了,战斗力严重削弱。如果不能短兵相接之时,他们就远距离射箭,从他们的大弓来看,他们的弓箭射程肯定也要比一般的弓箭射程更远,这就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燕云十八骑”这十八人绝对是体力惊人,毕竟常年奔波在大漠,若没有超强的体能,也难以支撑起长时间的快速奔袭。二在《隋唐英雄传》中,罗艺临终前将自己培养十几年的“燕云十八骑”交给罗成统领,而罗成却认为这“燕云十八骑”杀戮太重,最终将这十八人解散,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燕云十八骑”出场时,见多识广的杨林都惧怕不已,因为杨林早已听说过“燕云十八骑”的江湖传说:一夜之间将正在退去的突厥兵追杀的毫无招架之力,大败突厥兵以后又深入腹地,将突厥辽部几万男女老少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从此突厥视“燕云十八骑”为魔鬼,再不敢入侵罗艺的地盘,罗艺因此身名大震。杨林深知拥有“燕云十八骑”的罗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惹的,在杨林看来,“燕云十八骑”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从无败绩足以说明这十八人的恐怖,这也无怪乎杨林对他们的恐惧,可是这十八人极少入中原,大都是在大漠活动,最后也是因为罗艺将死,才被调到中原。罗艺临终前将这支亲兵部队交给儿子罗成,当“燕云十八骑”出现的时候,着实将杨林吓了一身冷汗,可是罗成并没有像父亲这般培养这种特种部队,他认为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太过血腥,就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其实这也是体现出罗成的独立性以及仁慈之心,毕竟罗成武功超群,枪法精妙,在当时也是瓦岗一员猛将,他也不太愿意接受父亲的“遗产”,这是他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罗成的仁慈,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如果留在世上肯定也会增加更多的杀孽。实际上,在《兴唐传》中,罗成却被描述成一个心肠狠毒心胸狭窄之人,在电视剧中却展现的很是完美。三罗成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就意味着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支特种部队,江湖上从此少了一个传说。罗成此举就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如果他留下“燕云十八骑”,那肯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奔袭作战,绝对有摧古拉朽之势,当然这支部队最好是用于奇兵,不能经常出现,不然被研究透了肯定会被各种暗算,也很难保证全胜的战斗力。其实,“燕云十八骑”虽然强劲,但是正面决战,肯定也很难应对李元霸,毕竟李元霸擂鼓瓮金锤一挥,这十八人毫无招架之力,也只能做了锤下之鬼,当然这前提是“燕云十八骑”不用弓箭。“燕云十八骑”的解散是罗成所为,这也导致后来罗成在淤泥河之战无人救援。如果“燕云十八骑”在罗成身边,估计也会护卫罗成的周全,只是那时候“燕云十八骑”已然回家养老了。当然,正常情况下,“燕云十八骑”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这种杀伤力的队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打破天下实力的平衡,正如李元霸也必须死一般,在他完成自己的使命,除去宇文成都以后,就被上天收了回去,因为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是打破实力的平衡。只是可惜了罗成,最终命丧淤泥河,遭受万箭穿心之灾,年纪轻轻就离世,而“燕云十八骑”早被罗成解甲归田,也算是得以善终,相比而言,他们要比罗成幸运的多。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1、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军,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人。2、这些將军,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教育,大部分将军认为镇守边关,保家卫国是自己本分,是神圣的职责,反叛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3、即便个别将军因特殊原因要反,也要惦量自己的力量,虽手握重兵但与全国军事力量相比差距还是大的,何况朝廷在各地都有耳目,一有异常,便会报知朝廷,朝廷就会作充分准备,胜算很小。4、没有随军带家属的,还要考虑自己亲属的安危。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号和藩地对比细述。总体来说,前期所封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历代封爵中,名号显贵的王号来册封的。中后期册封诸王,因为显号、美号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号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实际的情况。而经历靖难之后,若干亲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诸子藩地与国号不符,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藩地与王号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上图大同代王府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上图太原皇庙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一“燕云十八骑”是一支神奇的队伍,本是燕公罗艺所培养,这支部队战斗力爆表,特别适合大漠和草原奔袭作战,一旦奔袭起来就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罗艺凭借“燕云十八骑”大破突厥,致使突厥不敢随意犯边。当然,“燕云十八骑”只是在2004版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出现,而在《说唐全传》和《兴唐传》中都未曾提及,可见,对于“燕云十八骑”的描述只是极个别人的刻画,并没有系统性的描述。在《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是由十八名擅长突袭作战的骑兵组成,这十八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干至极,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个人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他们十八人组成的团队配合极为默契,十八人进退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半分个人意识,只有团队意识,并且绝对服从命令,对于命令的执行不打任何折扣。这十八人都是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从这身配备来看,这十八人是长时间在大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方面是防止风沙,另一方面是不让任何人看清楚他们的面容。而且,他们每人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借助速度的冲击力近距离干掉对手,毕竟他们手中并非像枪矛这般长兵器,而只是弯刀这般短兵器,可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一阵冲杀然后短兵相接,在最短时间内屠戮最多的士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冲击力极强,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已然被冲杀几次,一般的部队也就被冲散了,战斗力严重削弱。如果不能短兵相接之时,他们就远距离射箭,从他们的大弓来看,他们的弓箭射程肯定也要比一般的弓箭射程更远,这就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燕云十八骑”这十八人绝对是体力惊人,毕竟常年奔波在大漠,若没有超强的体能,也难以支撑起长时间的快速奔袭。二在《隋唐英雄传》中,罗艺临终前将自己培养十几年的“燕云十八骑”交给罗成统领,而罗成却认为这“燕云十八骑”杀戮太重,最终将这十八人解散,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燕云十八骑”出场时,见多识广的杨林都惧怕不已,因为杨林早已听说过“燕云十八骑”的江湖传说:一夜之间将正在退去的突厥兵追杀的毫无招架之力,大败突厥兵以后又深入腹地,将突厥辽部几万男女老少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从此突厥视“燕云十八骑”为魔鬼,再不敢入侵罗艺的地盘,罗艺因此身名大震。杨林深知拥有“燕云十八骑”的罗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惹的,在杨林看来,“燕云十八骑”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从无败绩足以说明这十八人的恐怖,这也无怪乎杨林对他们的恐惧,可是这十八人极少入中原,大都是在大漠活动,最后也是因为罗艺将死,才被调到中原。罗艺临终前将这支亲兵部队交给儿子罗成,当“燕云十八骑”出现的时候,着实将杨林吓了一身冷汗,可是罗成并没有像父亲这般培养这种特种部队,他认为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太过血腥,就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其实这也是体现出罗成的独立性以及仁慈之心,毕竟罗成武功超群,枪法精妙,在当时也是瓦岗一员猛将,他也不太愿意接受父亲的“遗产”,这是他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罗成的仁慈,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如果留在世上肯定也会增加更多的杀孽。实际上,在《兴唐传》中,罗成却被描述成一个心肠狠毒心胸狭窄之人,在电视剧中却展现的很是完美。三罗成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就意味着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支特种部队,江湖上从此少了一个传说。罗成此举就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如果他留下“燕云十八骑”,那肯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奔袭作战,绝对有摧古拉朽之势,当然这支部队最好是用于奇兵,不能经常出现,不然被研究透了肯定会被各种暗算,也很难保证全胜的战斗力。其实,“燕云十八骑”虽然强劲,但是正面决战,肯定也很难应对李元霸,毕竟李元霸擂鼓瓮金锤一挥,这十八人毫无招架之力,也只能做了锤下之鬼,当然这前提是“燕云十八骑”不用弓箭。“燕云十八骑”的解散是罗成所为,这也导致后来罗成在淤泥河之战无人救援。如果“燕云十八骑”在罗成身边,估计也会护卫罗成的周全,只是那时候“燕云十八骑”已然回家养老了。当然,正常情况下,“燕云十八骑”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这种杀伤力的队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打破天下实力的平衡,正如李元霸也必须死一般,在他完成自己的使命,除去宇文成都以后,就被上天收了回去,因为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是打破实力的平衡。只是可惜了罗成,最终命丧淤泥河,遭受万箭穿心之灾,年纪轻轻就离世,而“燕云十八骑”早被罗成解甲归田,也算是得以善终,相比而言,他们要比罗成幸运的多。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1、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军,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人。2、这些將军,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教育,大部分将军认为镇守边关,保家卫国是自己本分,是神圣的职责,反叛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3、即便个别将军因特殊原因要反,也要惦量自己的力量,虽手握重兵但与全国军事力量相比差距还是大的,何况朝廷在各地都有耳目,一有异常,便会报知朝廷,朝廷就会作充分准备,胜算很小。4、没有随军带家属的,还要考虑自己亲属的安危。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号和藩地对比细述。总体来说,前期所封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历代封爵中,名号显贵的王号来册封的。中后期册封诸王,因为显号、美号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号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实际的情况。而经历靖难之后,若干亲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诸子藩地与国号不符,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藩地与王号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当然会,从长远来看,封建王朝走向灭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有没有藩镇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明朝实行的也是分封制,只是他的分封制和前朝的又有所区别,分封的藩王没有周朝、汉朝那么大势力。否则,估计还没等到李自成过来抢陈圆圆,大明王朝就嗝屁了。历史上的王朝统治国家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中央集权。我认为历史上中央集权统治做得最好的就是北宋和清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目的就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黄袍加身的事情再度发生。南北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主要是受外敌入侵,内部方面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要说有问题,主要也是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从早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到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腊造反。但这并没有触及到大宋王朝的根基,重文抑武的作用凸显,中央牢牢掌握了军事权力,不仅武将没有能力造反割据,连太监也都老实了,可以说明宋朝的中央集权确实做得很到位。当然,这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来说的,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犯,才会有大大小小几百起农民起义。而清朝的中央集权之所以有成效,当然要归功康熙皇帝的削藩政策。康熙不仅对外收复台湾,抗击俄国,对内动用武力裁撤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军事藩镇,使清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建立。二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历史有之,最早的周朝,后来的汉朝、晋朝。唐朝虽然没有分封诸侯,但是后期藩镇割据,也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但凡实行分封的国家,没有不经历战乱的。刘邦诛杀异姓王之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尚有“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造成西晋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也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因为权力分散,地方诸侯有了自己的人事、财政、军事权力,具备了和中央对抗的实力,这就为国家的稳定埋下了隐患。明朝也是实行分封制度的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总结前朝经验,还是觉得应该分封诸侯,以维护其统治。当然,这是出于朱元璋个人的经历和思维做出的决定,并不能断然否定这一做法,虽然这一做法确实隐藏很大的风险。于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是历史总是那么有趣,似乎总在重演一些东西。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想到了削藩,但是他又没有康熙的能力,于是最后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推翻。而朱棣当了皇帝,如赵匡胤一样担心别人走自己的老路,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平时没有军队控制权;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这种分封制大大有别于周朝和晋朝,这些所谓的王爷其实就是封地里最大的土财主,吃喝玩乐随便,但要想动用军队或者任免官员、铸造钱币之类的,免谈。权利的丧失,是明朝藩王与前朝最大的区别。这也就决定了这些藩王不成气候,无法造成割据局面。题主问,如果还是藩王割据,会灭亡吗?其实这问题很好回答,权力诱惑是战争最大的原因,所以,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尚且不保,何况是分封割据的呢?
山东荣成,算是北方最著名的将军之乡,一直就有荣成出将军,文登出烈士的说法。荣成有军衔的将军高达50多位,其中有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3位上将,张序三、张序登7名中将,另有42名少将。1、李耀文,山东荣成人,开国少将,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88年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本月10号,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2、王茂润,山东荣成人,参加过抗美援朝,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93年被受中将军衔,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3、姜福堂,山东荣成人,88年被授予少将,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02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成儿女已有近60000人参军入伍,在将星闪耀的行列中,约有170位荣成儿女锻炼成为将军和副军级以上领导,是全国文明的将军之乡。由于元末战乱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辈亲兄弟都没有活下来。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员十根指头都数的过来。(朱元璋和他的七个儿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皇族成员太少,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假如哪天自己驾崩了,这些小辈又守不住基业,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不是要便宜别人了?因此,朱元璋给儿子和侄孙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标准。朱家的子孙,只要年满十岁,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孙后代,朝廷都要养起来。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员的结婚、盖房、仪仗、丧葬开销,也都是朝廷负责,一个都不能少。按照这个标准:皇帝的儿子,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儿子一律封亲王!(皇帝的儿子辈)亲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亲王,其余儿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孙子辈)郡王的儿子,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余儿子一律授镇国将军。(皇帝的曾孙辈)以此类推,总共八级。镇国将军之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郡王孙子辈以下的年薪)藩王也就是亲王。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继承亲王外,其余的儿子一律封郡王。由于郡王数量太多,以致封号都不够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够封了,只能把后来晋封的郡王,全部封到临近的湖北和山东就藩。就拿笔者的老家(湖北中部)来举例,明朝中后期,几乎每个县至少都有一个郡王。有的县甚至窝着好几个郡王,将军以下的宗室,更是数不胜数了。皇族成员本来是金枝玉叶,很稀少的一群人。结果因为朱元璋的富养政策,以至于王爷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后来李自成、张献忠造反,轻轻松松就能逮到一个郡王。毕竟郡王数量太多了,随便打下一个县城就能逮到一个穿龙纹服饰的王爷……崇祯年间,清军入关洗劫时,曾经抓到了一个亲王(德王),最初还觉得抓到一个亲王是件稀罕事,对德王非常尊敬。后来清军又一次进关,打下济南,抓了一个亲王五个郡王。当场就把这六个王爷全杀了!王爷太多了,逮到王爷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亲王和郡王虽然都是王爷。但是他们的待遇是有区别的。首选,亲王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能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亲王还有一丢丢的权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禄,什么都没有。其次,亲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没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爷,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应该说,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没料到皇族成员的增长会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数量本来就很多的情况下,又因为厚养,导致郡王的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朱元璋的厚养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员的成备式增长。明太祖时期,皇族的数量还只是两位数。到了至嘉靖中期,就达到了五位数之多。仅河南布政司辖区,就有亲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将军、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两千人。到了万历中期,见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达十五万余人。估计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二十万人。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正如当时王世贞所说:千古所未有也。(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两倍)后来,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再滥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没有封亲王,甚至有些皇子终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过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进一些。)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上图大同代王府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上图太原皇庙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一“燕云十八骑”是一支神奇的队伍,本是燕公罗艺所培养,这支部队战斗力爆表,特别适合大漠和草原奔袭作战,一旦奔袭起来就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挡,罗艺凭借“燕云十八骑”大破突厥,致使突厥不敢随意犯边。当然,“燕云十八骑”只是在2004版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出现,而在《说唐全传》和《兴唐传》中都未曾提及,可见,对于“燕云十八骑”的描述只是极个别人的刻画,并没有系统性的描述。在《隋唐英雄传》中,“燕云十八骑”是由十八名擅长突袭作战的骑兵组成,这十八人虽然不多,但是个个都是精干至极,他们具备强大的体力,个人综合能力很强,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他们十八人组成的团队配合极为默契,十八人进退一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半分个人意识,只有团队意识,并且绝对服从命令,对于命令的执行不打任何折扣。这十八人都是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带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身还披着黑色长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配有匕首,众人背负大弓,每人负箭十八只。从这身配备来看,这十八人是长时间在大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方面是防止风沙,另一方面是不让任何人看清楚他们的面容。而且,他们每人都是骑兵中的佼佼者,借助速度的冲击力近距离干掉对手,毕竟他们手中并非像枪矛这般长兵器,而只是弯刀这般短兵器,可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一阵冲杀然后短兵相接,在最短时间内屠戮最多的士兵。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冲击力极强,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已然被冲杀几次,一般的部队也就被冲散了,战斗力严重削弱。如果不能短兵相接之时,他们就远距离射箭,从他们的大弓来看,他们的弓箭射程肯定也要比一般的弓箭射程更远,这就又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燕云十八骑”这十八人绝对是体力惊人,毕竟常年奔波在大漠,若没有超强的体能,也难以支撑起长时间的快速奔袭。二在《隋唐英雄传》中,罗艺临终前将自己培养十几年的“燕云十八骑”交给罗成统领,而罗成却认为这“燕云十八骑”杀戮太重,最终将这十八人解散,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当“燕云十八骑”出场时,见多识广的杨林都惧怕不已,因为杨林早已听说过“燕云十八骑”的江湖传说:一夜之间将正在退去的突厥兵追杀的毫无招架之力,大败突厥兵以后又深入腹地,将突厥辽部几万男女老少全部诛杀,一个不留,从此突厥视“燕云十八骑”为魔鬼,再不敢入侵罗艺的地盘,罗艺因此身名大震。杨林深知拥有“燕云十八骑”的罗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惹的,在杨林看来,“燕云十八骑”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从无败绩足以说明这十八人的恐怖,这也无怪乎杨林对他们的恐惧,可是这十八人极少入中原,大都是在大漠活动,最后也是因为罗艺将死,才被调到中原。罗艺临终前将这支亲兵部队交给儿子罗成,当“燕云十八骑”出现的时候,着实将杨林吓了一身冷汗,可是罗成并没有像父亲这般培养这种特种部队,他认为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太过血腥,就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其实这也是体现出罗成的独立性以及仁慈之心,毕竟罗成武功超群,枪法精妙,在当时也是瓦岗一员猛将,他也不太愿意接受父亲的“遗产”,这是他的自尊心所致;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罗成的仁慈,这支部队杀伤力太强,如果留在世上肯定也会增加更多的杀孽。实际上,在《兴唐传》中,罗成却被描述成一个心肠狠毒心胸狭窄之人,在电视剧中却展现的很是完美。三罗成将“燕云十八骑”解散就意味着这世上再也没有这支特种部队,江湖上从此少了一个传说。罗成此举就损失了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如果他留下“燕云十八骑”,那肯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奔袭作战,绝对有摧古拉朽之势,当然这支部队最好是用于奇兵,不能经常出现,不然被研究透了肯定会被各种暗算,也很难保证全胜的战斗力。其实,“燕云十八骑”虽然强劲,但是正面决战,肯定也很难应对李元霸,毕竟李元霸擂鼓瓮金锤一挥,这十八人毫无招架之力,也只能做了锤下之鬼,当然这前提是“燕云十八骑”不用弓箭。“燕云十八骑”的解散是罗成所为,这也导致后来罗成在淤泥河之战无人救援。如果“燕云十八骑”在罗成身边,估计也会护卫罗成的周全,只是那时候“燕云十八骑”已然回家养老了。当然,正常情况下,“燕云十八骑”也是不可能长久存在,这种杀伤力的队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打破天下实力的平衡,正如李元霸也必须死一般,在他完成自己的使命,除去宇文成都以后,就被上天收了回去,因为他的任务已然完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不然也是打破实力的平衡。只是可惜了罗成,最终命丧淤泥河,遭受万箭穿心之灾,年纪轻轻就离世,而“燕云十八骑”早被罗成解甲归田,也算是得以善终,相比而言,他们要比罗成幸运的多。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1、古代镇守边关的将军,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人。2、这些將军,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教育,大部分将军认为镇守边关,保家卫国是自己本分,是神圣的职责,反叛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3、即便个别将军因特殊原因要反,也要惦量自己的力量,虽手握重兵但与全国军事力量相比差距还是大的,何况朝廷在各地都有耳目,一有异常,便会报知朝廷,朝廷就会作充分准备,胜算很小。4、没有随军带家属的,还要考虑自己亲属的安危。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号和藩地对比细述。总体来说,前期所封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历代封爵中,名号显贵的王号来册封的。中后期册封诸王,因为显号、美号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号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实际的情况。而经历靖难之后,若干亲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诸子藩地与国号不符,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藩地与王号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当然会,从长远来看,封建王朝走向灭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有没有藩镇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明朝实行的也是分封制,只是他的分封制和前朝的又有所区别,分封的藩王没有周朝、汉朝那么大势力。否则,估计还没等到李自成过来抢陈圆圆,大明王朝就嗝屁了。历史上的王朝统治国家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中央集权。我认为历史上中央集权统治做得最好的就是北宋和清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目的就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黄袍加身的事情再度发生。南北两宋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主要是受外敌入侵,内部方面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要说有问题,主要也是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从早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到北宋末年的宋江、方腊造反。但这并没有触及到大宋王朝的根基,重文抑武的作用凸显,中央牢牢掌握了军事权力,不仅武将没有能力造反割据,连太监也都老实了,可以说明宋朝的中央集权确实做得很到位。当然,这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来说的,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犯,才会有大大小小几百起农民起义。而清朝的中央集权之所以有成效,当然要归功康熙皇帝的削藩政策。康熙不仅对外收复台湾,抗击俄国,对内动用武力裁撤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军事藩镇,使清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建立。二是分封制。分封诸侯历史有之,最早的周朝,后来的汉朝、晋朝。唐朝虽然没有分封诸侯,但是后期藩镇割据,也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但凡实行分封的国家,没有不经历战乱的。刘邦诛杀异姓王之后,到了汉景帝时期尚有“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造成西晋灭亡;唐朝的藩镇割据也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因为权力分散,地方诸侯有了自己的人事、财政、军事权力,具备了和中央对抗的实力,这就为国家的稳定埋下了隐患。明朝也是实行分封制度的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总结前朝经验,还是觉得应该分封诸侯,以维护其统治。当然,这是出于朱元璋个人的经历和思维做出的决定,并不能断然否定这一做法,虽然这一做法确实隐藏很大的风险。于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是历史总是那么有趣,似乎总在重演一些东西。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想到了削藩,但是他又没有康熙的能力,于是最后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推翻。而朱棣当了皇帝,如赵匡胤一样担心别人走自己的老路,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平时没有军队控制权;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这种分封制大大有别于周朝和晋朝,这些所谓的王爷其实就是封地里最大的土财主,吃喝玩乐随便,但要想动用军队或者任免官员、铸造钱币之类的,免谈。权利的丧失,是明朝藩王与前朝最大的区别。这也就决定了这些藩王不成气候,无法造成割据局面。题主问,如果还是藩王割据,会灭亡吗?其实这问题很好回答,权力诱惑是战争最大的原因,所以,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尚且不保,何况是分封割据的呢?朱元璋驾驭文臣武将的手段和能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胡惟庸被五马分尸,蓝玉被活剥皮,贵为大明王朝开国元勋之首朱元璋的亲家韩国公李善长被满门抄斩。这些功劳显赫的文臣武将被处以极刑结局极其悲惨,另一方面从心里和精神上震慑个个文臣武将,谁给造反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没有一个人敢领兵造反。

为什么朱元璋杀功臣时没人反他而且没有手里有兵权那种人反他

4,王边疆的人物履历

1978年2月入伍,历任教导队区队长、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第39集团军装甲3师政委。2009年05月任第39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后转任副政委;2010年晋升少将军衔;2012年06月任沈阳军区联勤部副政委; 2015年01月任辽宁省军区政委; 2015年07月任辽宁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
文章TAG:王边疆王边疆王昌龄边塞诗人

最近更新

  • 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

    本文目录一览1,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2,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3,四大洋中哪个大洋最小4,世界上四大海洋最小的海洋是哪一个5,1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6,七大洲四大洋哪个最大哪个最小7,四大海洋中面积最小的是哪一个1,请问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什么洋呢北冰洋谢谢采纳北冰洋印度洋2,四大洋最小的是哪个1、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今年高考日期,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

    本文目录一览1,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2,今年高考日期是多少啊3,今年的高考时间是几号4,2021高考日期5,今年高考时间是六月几日6,河南省高考时间7,今年高考时间是哪几天8,2021年高考的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9,2021高考时间是怎样的1,今年的高考时间定了吗每年的高考时间都是固定的吧只要不是有什么特别恶劣的天灾人祸,时间不会改变的高考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辽油二高,辽油二高好还是辽油三高好

    本文目录一览1,辽油二高好还是辽油三高好2,辽油二高高考成绩3,辽河油田二高的教学质量好吗4,辽油二高好吗5,辽河油田第二高中报到时间盘锦市的6,辽油二高好吗7,辽油二三高的校长是谁8,盘锦市辽油二高好还是三高好9,辽油二高接收转学的学生吗都说二高现在管理的非常好学生学习10,辽油二高的人员配置11,辽油二高好吗12,辽油二高是小点高咋回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迎新晚会,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2,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3,大学迎新晚会布置4,怎样举办一次有新意的迎新晚会5,学校迎新晚会有什么有意义的节目推荐下谢谢啦6,大学迎新晚会主题7,关于大学校园迎新晚会如何设计一个晚会能把所有节目都串联在8,一场迎新晚会各个部门应负责什么1,迎新晚会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估计是迎接新事物的晚会,具体指啥额,还得看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河北省教育厅网站,河北省教育考试网

    本文目录一览1,河北省教育考试网2,河北省教育局的投诉电话和邮箱是多少还有网址3,外省学生可以参加河北省高考吗4,那里用冀教版的教材5,河北省教育厅户口处6,哪位能帮忙查查河北今年的高招分数线明年高招是用的全国一卷新7,河北省教育厅专科学历认证都要带些什么8,关于河北省学历认证1,河北省教育考试网8月28日18时2,河北省教育局的投诉电话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中国数模网,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

    本文目录一览1,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2,中国数模网3,有关即将举办的这届全美数学建模大赛4,中国数模网5,3dmax中建模建模生物建模游戏建模的不同6,应聘数学建模专业7,怎样可以参加数学建模大赛8,数学建模论文加油站问题9,数学建模1,数模中国怎样快速赚体力回帖和每天登陆签到,发帖也可以,上传资料然后卖体力。2,中国数模网是的,不是造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国税发票查询,国税票真伪查询

    本文目录一览1,国税票真伪查询2,国税发票怎么查询3,国税局怎么查普通增值税发票真伪查询4,国税发票如何查询5,昆明或者云南地税发票如何查询真伪6,云南省地税发票真伪查询方法7,国税发票真伪查询8,国税发票真伪查询哪儿有9,国税发票怎么查真伪啊1,国税票真伪查询可到离你较近的国税办税服务厅或者拨打12366咨询热线进行普通发票的真伪查询。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

  • 对照检查材料 群众路线,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本文目录一览1,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2,对照检查材料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是什么3,对照检查材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怎么写4,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5,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支部对照检查材料1,党员领导干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己动手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内容主要包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 ......

    教育经验 日期:20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