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常科和制科什么关系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常科和制科什么关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3:11:2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当时没有一个专门的考试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唐代的考生信息汇报非常复杂,涉及不同的部门,如查明籍贯信息,要去户部,查明家庭三代的身份信息、官场履历等要去吏部,还要有保证书,就是在士子的家乡找五家人作保,证明该士子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如果士子在考试过程中出了问题,这五家保人要一并连坐。当时没有照片,无法确定考生本人的身份,所以还要自己去吏部给自己的“长相”登记,写明相貌特征,列明身材高大、短小、正常,头发是黄是白是黑,有没有胡须等等。

考生信息查验差不多要一个月,一般在十一月底左右可以搞完,完了以后朝廷会张榜公布考生信息查验情况,不合格的就会被取消省试资格,合格的则参加省试。省试的时间一般都在冬天了,唐代的省试还没有专门的考场,就是连个房子都没有,只是在尚书省的房子的走廊上举行,然后士子自己带着席子坐在地下作答,天寒地冻,场景很是凄凉的。

参加省试要准备很多的东西,一是食物,考试要考很久,必须要带够吃的,补充体力。二是要带够炭火,因为席地坐在走廊下,很冷的。三是准备好参考书,唐代的省试大部分时间是可以开卷考试的,可以带参考书进去的。省试一般早上六七点钟开试,正常情况下是晚上六七点钟收卷,但是要是答不完,晚上可以接着答,考场可以提供三支蜡烛,蜡烛用了完就必须交卷。

考试的过程中,如果看不懂题目,还可以问考官,因为唐代科举试还没有程式化,题目都是考官临时想出来的,很多内容是考官自己的脑洞开出来的,所以考生看不懂很正常。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最常见的是明经、进士和制科。明经就是考儒家经典,需要考生在礼记、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这九部书中选两部,再加上孝经和论语,来考试。

考试要求对自己所选的经典做到“文明精熟,辨明义理”。制科一般是临时性的特殊人才召考,不经常举行,考试内容也是临时决定。进士科最难考,因为没有教材,考的是临场发挥,就是写文章,而且这的个文章的写法很难,要求是骈体的,要有对仗,有用典,还是声律和谐,内容说得好不好一般不重要,形式上必须做到文词华美。形式上一般是试赋和策论,诗必须是律诗,对仗押韵平仄要求非常严格,赋也差不多是诗,一样要对仗,押韵和讲究平仄,而策论虽然形式上是让考生对国政提出意见,但也必须写成四六文,还是要对仗,押韵和符合平仄规律,所以全是玩文字游戏,但是就是很难写。

一般要四个字和六个字组合,把一句写成两句话,还要对仗,要平仄和谐。因为当时唐朝正式文件都要写在这个样子,所以这是一个官员的基本素养。如李世民死后留下的遗诏,给大家看一段体会一下这种写法有多麻烦:诏书的第一句说“天命之重,綠錯奉其圖書;天子之尊,赤縣先其司牧。”,天命之重,对天子之尊,绿错对赤县,图书对司牧,奉对先,第一句就是非常标准的对偶。

文章TAG:科举制度浅析制科常科演变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常科和制科什么关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