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也表达了女诗人李清照的...,李清照是通过什么与项羽成为知己

也表达了女诗人李清照的...,李清照是通过什么与项羽成为知己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0:38:2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生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终导致其在楚汉之战兵败。给这样一位英雄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逃至乌江之时,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与乌江,李清照认为项羽能够自刎出于他的英雄气概,所以用了“死亦为鬼雄”来形容他。李清照觉得做为英雄就理当如此,人的一生不能缺乏英雄气魄,畏首畏尾是干不成大事的,苟且偷生岂是英雄所为。

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李清照是感慨万千,眼睁睁看着赵构为了逃命,弃国家与不顾,弃老百姓于不顾。联想到项羽自刎时的复杂心情,其实项羽在当时完全是可以上船过江逃跑的,心里不由得感慨项羽的悲壮。诗的后两句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意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们到到现在还在怀念着项羽,留念着那留在人们心中气吞山河的悲壮气势。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率六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军队。几经厮杀,楚军陷入重围。项羽把盏悲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令可奈何,虞兮虞令奈若何!虞姬在旁听诗,得知项王之意,亦吟诗道: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虞姬拔剑自刎。项羽率800骑突围而去。

来到乌江只剩26人,后有追兵。最后,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而自刎。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咏史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比较直白,也可以说浅显易懂。看表面是杜牧认为,项羽如果能够忍辱负重,渡过乌江,也许能够依托江东父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但,对于杜牧的看法,唐–孟迟在《乌江》诗中提出异议。《乌江》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其后,宋朝的王安石在《乌江亭》诗中也表达了:项羽大势已去,即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也不可能卷土重来了。《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那么,杜牧为何认为项羽应该忍辱负重,渡江再图霸业?他是否真的看不清大势?不是的。

这是借史咏今。劝解人们要有胸怀度量,项羽就是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而失去霸业,兵败垓下。杜牧为什么会有这种忍忍的见解?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从小家道中落,尽管26岁中了进士,但一直给人当幕僚,四处奔波,寄人篱下。游走于烟花柳巷,青楼酒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能忍,其后,他得以重返京城,受到重用。

由此可见,诗是作者人生和内心深处的反映。也就是所谓:诗言志。他亲笔题写的一首诗《诗赠张好好》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既为国家当权者,又为丈夫感到耻辱,在 与丈夫赵明诚 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挥笔题写了五言绝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该诗是李清照诗词中最为阳刚,壮怀激烈的一首诗,也为人们所称颂。她其他的诗词多是悠闲,凄婉,缠绵悱恻的作品。因此,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为什么过乌江会写出如此大作?因为,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她希望人活着就要轰轰烈烈,建功立业,做人中豪杰。

死也要不辱此生,浩气长存,做鬼中英雄。成如屈原《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鞭笞南宋的统治者苟且偷生,既无人杰,也无鬼雄。她感慨地说,人们仍然在思念项羽,为他不肯羞愧渡江而难过。李清照借古讽今:南宋的官吏富豪都渡江南下了,置北方人民于异族的铁蹄蹂躏之下!使人民南下迁徙逃命。

文章TAG:李清照女诗人知己项羽表达也表达了女诗人李清照的...李清照是通过什么与项羽成为知己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