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提高教学技能,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教学技能,合适的教学方法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4:52:2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一步步提高教学技能呢?我认为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有较强的读写能力,要有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课堂上激情饱满,拥有敏捷的思维,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教材分析及驾驭的能力,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一步步提高自己教学技能。

如何一步步提高教学技能?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一步步提高教学技能呢?我认为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有较强的读写能力,要有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课堂上激情饱满,拥有敏捷的思维,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教材分析及驾驭的能力,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一步步提高自己教学技能。一、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好基本功,习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中就有“扎实的学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准确、有效地传授语文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良好的基本功,而这些基本功也非片面的,而是要在语文专业的各个领域和教学板块都有较好的扎实的功底。1.精通自己的学科。以语文为例,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精通自己的学科,熟悉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课堂。

2.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理解,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改,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3.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学习,努力跟踪学术动态。多听课、评课,多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交流;多反思、总结自己课堂上的优缺点,请其他老师进行点评并加以改正;多阅读名师书籍,更快、更好地了解新观点、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力争走在语文学科前沿。 二、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1.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是教师的人格根基。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

试想,如果一个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学生问老师时,教师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哑口无言,要么蒙混了之,甚至要求学生不要问课堂以外的话题,自以为聪明的老师和学生玩“踢球”,让学生自己回家查资料;学生讨论时,老师和稀泥。久而久之,这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将会大打折扣。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越鲜明,学生就会从他身上看到高大的形象、智慧的光芒,从而更加敬佩他们的教师。

2.要有文化品位。作为语文教师,文化的积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教参,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3.要有文化内涵。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文化底蕴的浅薄,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渗透。4.成为有文化的老师需要时间、需要坚持,更需要耐心。

教师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炼,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永恒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目标攀登。三、较强的读写能力。狭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领悟文字与应用文字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必须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很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种职业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生阅读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其阅读能力的内涵比一般人的要丰富得多,要求也会更高一些,教师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教师也就具备了甄别书籍的眼光,才可以准确地指导学生阅读。2.教师要笔耕不辍,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在实践中领悟写作的经验与技巧,才有可能出色地指导学生顺利写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逐步提高写作的能力! 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写作能力呢? (1)能够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要领,会写各类文体的文章。 (2)能运用丰富的词语、流畅的文笔表情达意。  (3)有良好的写作习惯。随时记录材料,经常练笔,在学生练习作文时,自己也能按照要求较快地写出来,供学生观摩学习。

 (4)书写格式正确,字迹工整、美观、合乎规范,堪为学生效仿。 四、精美的普通话语言。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语言教学,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习效果,同时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能营造出不同凡响的的气场和磁场!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锤炼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有特色呢? 1.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样既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语言要有科学性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对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的发展过程。

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方面承担着特殊使命,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形成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就是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真实的典范。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3.教师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

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教师语言要有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激励、唤醒。

”激励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赞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上要激情饱满。1.激情是我们尊崇高尚师爱的出发点。教育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教师饱含激情。

举个例子说,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当你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2.激情是我们追求事业成功的原动力。教育工作是一项不可以仅仅用数学来衡量、也无法立竿见影出成效的工作,因为教育工作周期长,需要细心和耐心,这就要求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其中。

3.激情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催化剂。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教师只要以对事业的满腔热诚,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小环节上,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必将赢来事业的成功、学生的尊重、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梦想。4.激情是上好语文课的保障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上好语文课,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对话。

如果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学生悲与喜,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还要教师满怀激情的感染。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丰富性,也不可能教出语文的激情。 六、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1.研究教材,把握教学之“本”。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就必须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中要求训练的重点和知识点、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进行哪些训练、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等。

2.研究方法,把握应变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突发事件、问题,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运用恰当的应变方式,如有错查漏式、遇难共探式、适可而止式、将计就计式等,寻找机会巧妙地安排学生检查纠正错误。对于一些学生的“发难”,可当即请学生共同探索,究其原因,如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则应提倡学生课下继续探索。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问题,也不可任其无休止地说个没完,要适可而止。

3.审时度势,把握应变的良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绪,认真分析,审时度势,把握应变时机,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备好的课,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可教室里却一片喧闹,原来同学们养的仙人球一夜之间开了花,同学们议论纷纷,我心念一转,何不趁此机会来一次作文训练呢?于是我调整已备好的课,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这盆仙人球,互相交流仙人球培育过程及相关知识,最后以“仙人球开花了”为题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结果这次习作教学很成功。

4.积累知识,夯实自我。学生每天都在阅读,接受新鲜事物,而教师却由于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挤占了读书学习的时间,因而课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教师的知识储藏量还不能满足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挤占时间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时,面对学生的问题才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七、熟练信息技术的能力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手段,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益最优化,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所走的发展之路。

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培养自己信息素养,让自己必须有比较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1.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2.能够使用常规的应用软件。3.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4.能够寻找、获取、生成能够满足需要的教学资源。

八、教材分析及驾驭的能力1.正确掌握每篇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编写的,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主要依据和凭借。因此,教师必须吃透和准确地把握每一篇课文和每一个单元的教材。小学语文的基本构成部分不外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技巧、听说能力、写作能力和课外读写等。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点,能对每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逐一钻研、反复推敲、切实弄懂、弄清、弄通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知识及相应的技能,准确合理地确定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实施方案。能深入挖掘、体验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做到科学、准确地掌握,能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发挥它们的思想教育功能。

2.适当地补充教材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充足的材料,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局限于语文方面,还要拓展到其他方面,如天文、地理、历史、时事政治等都可作为教学内容的佐料。

这样在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侧面为教师的教学中心补充了新鲜血液。3.充分挖掘教材隐含价值、隐含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和思想、意志、情感等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弄清楚并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及其他隐蔽因素,以便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分析中,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和情意价值。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4.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的能力。课文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还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能把握作者的思路,写作手法及其特点,并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和表现手法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能够达到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居高临下地驾驭课文,深入浅出地重组课文,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亲自去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就能完全地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5.对教材内容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尽管在编排时充分考虑教学的需要,使其在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对学生都有一定教育功能,但是这种具有的教学功能不一定都能适合所有的教学班级,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老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新教师希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负天下学子,不妄为人师,这种想法很好,必须要表扬一下!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要想干好工作,有一番作为,必须付出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具体来说,怎么做呢?1.多读书多学习。读书的力量是巨大的,上学那会读的书其实是比较随意的,想读啥就读啥。而上班之后(不管是做哪个行业),你读的书,要建立起你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适合所有老师的书,比如教育学心理学,再比如《理想国》,《爱弥儿》、《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夏山学校》等。至于学科的专业书籍,比如说语文老师可以读读余映潮、黄厚江、窦桂梅、关键刚等等这些老师的书。这些书,一定会对了解学生心理,提升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是这样做的,每当工作不顺的时候,我就暂时放下,啥都不想,就看书。

遇到的烦恼和问题一般都能在书里收获新的思路,找到新的答案。2.别怕多做工作。做了教师之后,你会发现,校长们喜欢让年轻老师多干活,尤其喜欢让你们做班主任,别害怕,做得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当你做得多了,经验累计得够多,量变发生质变,你就会惊奇发现,很多之前不会不理解的,一下子变得明了了。

这就是多做事的好处。3.积极参加活动和比赛。教育行业,平常会有很多活动和比赛,比如优质课评比、教师技能大赛一类的,要积极参加。每一次比赛和评比,都是高手过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积累很多经验,甚至还可以积累人脉。更重要的是,比赛能看出自己的不足,找到以后努力的方向。4.少抱怨。现在的老师不好做,特别有的老师被分到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基础差,家长素质低,学生不好管。

在核心素养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在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问题为纽带”“化结果为过程”“以创新为导向”“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原则,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会习得知识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情感积累和体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各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做到“六有”:一、有头有尾头就是课堂导入。

上课伊始就拿起书本开讲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学生厌烦这节课的开始。正确的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方式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产生求知欲和探究欲,并准备着手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观式、随机式等,可以运用影视导入、动画导入、故事导入、图片导入、渲染导入和设疑导入等多种方法。

二、有大量的师生双边活动现代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再做课堂的主宰,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而是要做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要做好导演和兼职演员。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表现欲,把更大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

在我听推门课时,经常有教师说这节课是复习课,希望上新授课时再让我听,那样他会讲得更好。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就越少,教学活动就会变成教师的单边活动,复习课也不例外。三、有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分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大班容量的课堂上,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学生分组要有目的性,不能太随意。比如可以按智力发展水平的好、中、差均衡分组;可以按男女生分组;可以按自愿组织的学习小组分组等。学生分组后,课堂上就形成了几个以小组形式存在的学习共同体,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小组整体利益。

学生必须在组中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小组的共同利益,从而使组中每位成员都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懂得与他人分担困难和分享利益,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四、有教学重难点展示及突破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安排教学重难点的展示和突破环节,否则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学习内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新课改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同时强调了学生在习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怎样掌握学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情商发展。

学习知识点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平淡如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设计中预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中的重难点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并进行有效突破。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某些重要观点的形成,根据大数据推断出某些重要事件或结论的必然出现等,而不是由教师一味强调其重要性,要求学生记住。

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针对重难点部分多做练习,特别是去解决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现实内容,不失为突破重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五、有减轻心理疲劳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师生都会进入心理疲劳期。学龄段越低,心理疲劳期出现的频率越高。因此教师要在一段教学活动后积极安排一些益智放松的活动,舒缓紧张的课堂气氛。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出发,不必拘泥于学科性质范畴,选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要求学生齐唱歌曲、背古诗和做简单益智游戏等。我见到有位教师采取了让孩子们在桌上趴一小会儿假睡的做法,缓解学生们心理疲劳的效果也非常好。教师还可以把设置减轻心理疲劳的兴奋点,作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表演的空间。

展示的内容可以是他们搜集来的几句话小幽默,自己的格言,最喜欢的一句话等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需要把课堂评价作为缓解心理疲劳的兴奋点,特别是利用好描述性评价,用灵动的语言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你读起课文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感情丰富”,而减少判断性评价,即少用“对错好坏”等判断性语言,如”你的课文读的真棒!”,具体怎么棒却没有说清楚。

六、有对教材的拓展延伸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陈旧的教学理念,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师生在教学互动中,通过对教材的感知和解读,产生新的共生知识、经验、情感和体会,使课程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实现教学相长。要把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教材不是金科玉律,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还可以置疑甚至否定。

教师在完成指定教材学习任务后,也可以自主选用其它教学材料,拓展学生学习范围。有一位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竟选用了我的一篇散文作为学习材料,学生们既大胆质疑也倾心赏析,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必要的拓展延伸、避免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获取量,即学习知识的广度。。

文章TAG:如何提高教学技能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教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