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袁庭栋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作者写的意图是什么

袁庭栋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作者写的意图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6:13:4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夏天成熟的农作物颗粒开始饱满,但并未成熟。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谷麦类等有芒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三伏天,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夏去秋来,秋天开始,多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到来。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天气开始凉爽起来。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太阳直射南移,气温下降,晚上与清晨地面草木上有白色露珠(露水)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阳光再次直射赤道,再次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阳光直射点南移,北方气温下降,天气转冷,露水渗透着寒意,故名为“寒露风”。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天气更加阴冷,地面上水汽转化为霜。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秋去冬来,冬季开始。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气温迅速下降,下雨时开始夹杂着雪花(雨夹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北方昼短夜长,北方下雨转换成下雪。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是为冬至。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气温骤降,天气开始寒冷起来。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严寒阶段。二十四节气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

二十四节气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什么意义?

二十四节气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什么意义?答: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我国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历法——农历。农历和公历不同。农历把一年的时间分为二十四节气。农民依照二十四节气播种、收获。二十四节气对于古代农业有着极大的帮助。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中国古代农历,它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需要了解太阳的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农历法中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中国人从来没有对事物关系固定的看法,习惯于运动流转中理解世界,理解时间。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生活服务价值的特殊体现。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被总结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人们又将这“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具有特定的意义。节气的名称便已说明了这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及万物之变化。比如:夏至、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各地最热的月份是7月,夏至为6月22日,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来到了。

各地最冷的月份是1月,冬至为12月23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要到了。分别称为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夜相等。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和秋季各分两半,因此叫春分和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古代天文学上划分季节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之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立夏到立秋为夏,立秋到立冬为秋,立冬到立春为冬。

“立”是开始的意思,所以就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就不一一说明了,各个节气都有各个的气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的产物。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二十四节气”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根据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均分成24等份,并给每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待运行一周后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个回归年,合计360°,共经历二十四节气。

文章TAG:二十四节气袁庭栋意图作者袁庭栋谈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作者写的意图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