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为什么不能宣战,德国与奥地利为什么没有合并

大皇帝为什么不能宣战,德国与奥地利为什么没有合并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1:10:5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如果英国在万历的时候发动鸦片战争,万历皇帝能不能打赢?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假设是,英国拥有1840年的实力,去攻打200多年前的万历朝。在这里,个人综合一下,觉得明朝不会输的那么惨。首先了解一下,1840年,虽然英国很强大,但是英国对于清朝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心有所虑的。开战的时候,英国议会很多人都反对!无奈,清朝断了他们扭转贸易差的鸦片,所以才不得不开战。结果很悲催,清朝高级将领无能,对敌了解不清楚,英国又太狡猾,加上指挥失误。

所以,清朝败了。不是清朝实力国运不行,而是将帅无能坑国坑民。前有三元里,后有廊坊大捷。不是清朝打不过英法,而是统治者出于对自身种族的维护,加上对狡猾的侵略者认知不足。英国等列强,才会变本加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才四千人左右,清朝尽力打的话很容易,至少不会输。英国远道而来,输不起。万历朝就不一样了,虽然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万历三大征还是跟别人干了起来。

历史惯性还是本性如此?为何古代统治者从来不吸取亡国教训避免灭亡?

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提出了“历史周期律”的现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个王朝兴起时朝气蓬勃,迅速崛起,灭亡也很迅速,土崩瓦解。其实,这种现象,古人早就发现了。晚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1000多年前的鲁昭公三十二年,一个叫作墨的史官,已对这种现象有所总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历朝晚期的君主们,对前朝灭亡的教训真的都一无所知吗?显然不是,那么,他们为何不能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呢?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王朝亦如动植物,都免不了衰亡。“殆天数,非人力。”借用宋代状元词人的诗句,任何一个王朝的衰亡,皆不可避免。生死相继,兴亡交替,王朝有兴起,必然有灭亡。这是万事万物的常理,任何王朝概不能外。

无论是否汲取历史教训,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避免衰亡的宿命。吸取历史教训,只能延长王朝的统治,却无法让王朝万古长存。【法国思想家波伏瓦有书名叫《人都是要死的》。仿此可说,王朝都是要灭亡的。】2.历史教训不难总结,而现实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更困难。就像对童年的回忆,只能建立在童年远去之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只能在王朝灭亡之后,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总结。

没有任何两个王朝所面临的时代和问题是完全相同的,前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哪些值得当朝借鉴呢?这让人难以理清。而现实问题往往更为复杂,不像已经过去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全面认识,进而总结出一二三来。现实可能与历史相似,但与哪段历史相似,多大程度上相似,都是难以拿捏的。简言之,历史教训的功用有限,它们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因此,最高统治集团,可能会忽视亡国的历史教训。犯了许多大忌,还不自知。亡国之际,脑瓜才清明起来,只是为时已晚。【图: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幻想子孙万世为帝王,可惜,二世而亡。】3.一个王朝的灭亡,多是弊政逐渐累积的结果,纵然统治集团有心力挽狂澜,未必具备中兴王朝、扭转乾坤的智慧和能力。中国历史上有几十个王朝,这些王朝中后期的君主,大都以中兴之主自期,希望能够重现建朝之初的辉煌。

然而,除了东汉光武帝和南宋高宗、孝宗之外,绝大多数君主都没有复兴王朝的智慧和能力。当然,有些君主,缺的主要是运气。4.末代君主多半在亡国前后,才真正重视危机,可为时已晚,只能徒唤奈何。王朝将亡的危言,极易触动最高统治集团的敏感神经,触犯忌讳,绝大多数人都不敢以亡国乱世比况当朝,这样的后果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了王朝的问题,但出于自保或者侥幸,不敢向最高统治集团上达。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讲的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统治阶层的中下层,不敢向最高统治者汇报坏消息,只报告好消息。如此以来,王朝的问题和弊端,大概等到非常严重时,最高统治集团才会意识到。【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收录】当深居禁城的最高统治集团也意识到亡国危机之时,恐怕已然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矣。

有些统治者,比如南唐后主李煜,自知无法抗衡赵宋,内心极度绝望,一味苟且偷安,已然放弃了壮大自我,延续王朝命运的努力,丧钟必然很快敲起。5.统治集团并非铁板一块,未亡之前,不少人为满足私欲,维持和扩大私利,一再损害王朝长远利益,侵蚀王朝延续统治的根基,结果加速王朝的灭亡。多数王朝,都亡于自身,因统治阶层内部日益腐朽,少人特权集团毫无节制地扩大私利,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严重威胁中下层百姓的基本生存。

失衡的社会生态,如果不能自我调节,重新恢复平衡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毁掉现有生态,重建新生态的大人物和集团。6.新兴王朝赢得了权力集团或者老百姓的拥护,旧王朝失去了统治的依靠和基础,自然难以扭转衰亡的命运。新兴的权力集团,更容易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潮流。新兴权力集团崛起后,中下层人们发现有这么一个可能不错的新选择后,对旧王朝不足的忍受度降低,更容易反抗旧王朝的压迫和剥削。

上层的实力派,为了延续团体的利益,很快抛弃旧王朝,将希望和筹码压在新兴权力集团上。旧王朝的统治者内部已经分化,坚守旧朝者,很难继续维护统治了,灭亡将不可避免,丧钟很快便会响起。【图:汉光武帝刘秀剧照。刘秀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功的中兴之主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历史给人们的唯一教训是,人们从不汲取任何教训。

慈禧在中国战争中胜而不胜,甲午战争能打不打,那么她为何会有勇气对八国宣战?

慈禧敢同时对十一国宣战,主要在于她废除光绪的心思被勘破,后来又打算利用“乙亥易储”的方式取代光绪,结果造成天下哗然,群臣反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还处于慈禧的严密监视下,失去了作为帝王的高贵和自由。而期间,有传言说慈禧意图废除光绪,或者光绪被慈禧害死了等等各种传言。当时西方各国驻北京的大使们也对光绪的生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多次偷偷进宫打探光绪的消息。

事实上,洋人对光绪的关心也似乎过了头。以当时在洋人中最具影响力的《字林西报》为例,这是一家典型的标题党媒体,它不断发布虚假消息,说光绪帝被谋害,怂恿各国使节向慈禧施压,要求清王朝给予他们知情权。“这些人都是被遣到中国皇帝的宫廷中充当代表的,而不是被派遣到一个窃居中国宫廷的僭篡摄政那里的。”这些外国公使们之所以对光绪的废立、生死如此关心,一是出于正常的外交礼节,二是对要维新实现国富民强的光绪抱有同情态度,不愿意看到守旧的慈禧再度执政。

而更让慈禧胆战心惊的是,列强中的领导者英国表现的最直接,戊戌政变后,居然直接讲军舰开到了天津大沽口外,以显示大不列颠帝国对光绪帝的重视!不仅如此,英国公使窦纳乐还代表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接受西洋医生对光绪的诊断,并出具一份光绪帝的健康证明。除了洋人的施压外,清朝的地方实权人物也对光绪的废黜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以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态度最为坚决。

“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坤一所以报国者在此,所以报公者亦在此。”除了汉族地方实权都抚的反对,其他阶层也是反对一片,比如松江府候补知府经元善,居然搞出了一份万人书,上奏清廷反对废黜光绪。这些种种,让慈禧神伤不已。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那个软弱的养子,声望居然有这么高,高得令她害怕。慈禧认为,自己在大清国的威望一落千丈,这不能怪别人,完全是洋人在中间挑拨离间。

此时恰逢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爆发,而此前因为“乙亥易储”定下皇位继承权的大阿哥溥儁,他的父亲罗端郡王载漪等不及了,暗地里组织了一群野心家,如同治帝皇后的父亲等,暗地里做了一些推动,让慈禧误以为这一切都是洋人在搞鬼,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她慈禧赶下台,不让她舒舒服服的过日子。所以一直对洋人抱有警惕之心的她,怒从心头起,才会授权义和团,同时对西洋十一国发动了宣战,由此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造成了悲惨的“庚子国难”!【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文章TAG:宣战奥地利合并皇帝德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