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攻城掠地消耗兵粮怎么算,《攻城掠地》官方入口

攻城掠地消耗兵粮怎么算,《攻城掠地》官方入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8 23:03:3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不过总体来说,唐朝以前,政府在和平时期养兵的成本是不大的,因为军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所以政府可以攒下钱用来主动进攻,也成就了汉唐的赫赫功勋。说了这么多,古代打仗为什么费粮食呢?打仗消耗的粮食不是消耗在士兵身上,而是消耗在了运输上面!军队出兵是要打仗的,可是打仗不能只在家门打仗吧?发生战争的战场可能在千里之外,军队要机动到那里。

这一路上,军队要吃饭,到了战场之后,军队要吃饭,如果长期驻扎在战场,军队也一样要吃饭。士兵们的确可以带上几天的干粮,可是古代士兵不是钢铁侠,负重是有限的,一个士兵能带上十天的干粮就是极限了。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士兵每人也只能带七天的干粮。那么士兵的粮食吃完,就要有人运。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大卡车,无论粮食有多少,运输的方式都是人拉肩扛,牛牵马拽。

(木牛流马的便捷,只存在于古人的想象之中)人的有效负重是很低的,走远路更是如此。有道是远道无轻载,一个人能带个三五十公斤的东西已经是极限了。牛马虽然力量大一点,但是耐力不好(牛马的耐力不如人,负重更是如此),所以速度会很慢,古代的辎重队伍,一天能走五十里路已经是奇迹了,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很正常。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一支辎重队,每天走三十里,战场在三百里外,政府要补给三百里以外的军队,会发生什么?三百里的路程,这支队伍要走十天,但是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在这十天里,这支辎重队里的人和马,也是要吃饭的。

人不是机器,相信我,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给三百里外的部队要准备什么呢?要准备辎重队十天的粮食+前线士兵的粮食。对吗?肯定不对啊,因为辎重队不会留在那里,你要给他们回来的粮食啊!所以,政府需要准备的是:辎重队二十天的粮食+给军队的粮食。随着战线的拉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粮食不是给了军队,而是给了运输粮食的辎重队。

战线越长,消耗在路上的粮食越多。在秦始皇时期,有人做过统计,秦朝要供给长城前线的士兵,从中原地区运出三十石粮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长城下,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而汉武帝征西域的时候则更可怕,由于道路艰难,路途遥远。从长安出发的军粮,居然只有两百分之一到达敦煌前线,浪费比例极其惊人。所以,古代军队打仗,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就地取粮(抢老百姓或者抢敌人),或者挖运河运粮(船运的效率高很多)。

你可以发现,古代的大规模战争,比如长平之战,淝水之战等,基本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补给线非常短。2.有水运。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有长江和淮河作为运输通道,通过水运运输粮食。而长平之战的战场离秦、赵两国的本土和农业区都非常近,补给线只有一二百里,这才让长平之战双方各自拥有几十万军队。而只要战场稍远,没有水运,古代的战争规模就会断崖式下跌,比如萨尔浒之战。

为什么古代军队明明平时也要吃饭,但一打起仗就喊缺粮?

为什么古代军队明明平时也要吃饭,但一打起仗就喊缺粮

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每天也要吃饭,没见缺粮食;一打仗,就总是喊着缺粮食。咋回事?因为打不打仗,区别大了。首先,一打仗,粮食的损耗率就高的惊人。粮草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目的就是运输军粮更方便。古代的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

运送一批十万士兵需要的粮草,需要“运输大队”可能就超过十万人。这十万民夫也是需要吃饭的,路上也要消耗粮食。因为人力运输速度缓慢,遇到复杂地形更是举步维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有可能导致粮食腐败变质……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其次,打仗意味着原本的产粮能力大幅下降。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的屯田制,尤其是军屯制度,其实就是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种田,解决粮食问题。

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边塞种田,可以解决打仗时粮食远距离运输的问题。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为广泛、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础上,一旦打仗,参与粮食生产的士兵就要离开土地,远赴战场。这样一来,粮食生产就会明显下降。不仅如此,打仗还会征召大量的青壮年,进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粮食产量。

第三点,一旦战争时间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

古代打仗总是头疼粮草的数量问题,难道不打仗的时候那支部队就不消耗粮草了吗?

军队出现后,为解决军费开支、物资消耗,国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养兵机构,负责向军队提供装备、军需和财力。平时养兵,为减轻国家负担,有些国家往往采取中央政府供给、驻军就地补给与官兵通过军田进行自身补给相结合的方式,有时候还把一些兵员藏在民间。为减轻物力和财力的负担,军队适应驻防需要,驻地也较为固定。但是,当战事已起时,粮草为代表的和物资消耗会迅速增加,战时军队生活物资的补给问题会非常突出。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对于冷兵器等方面的消耗来说,人与战马为代表的动物在战争中的生活物资是易耗品,在物资补给中占比高、地位重要。冷兵器时代打仗,箭头等“火力”的消耗占比不大,像刀枪剑戟等大多冷兵器不需要“弹药”,主要靠人来运用发挥出杀伤力。而在冷兵器作战中,相对于粮草来说,兵器本身的消耗占比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粮草补给如果搞不好,就会打败仗。二是运输水平低下、运输时间缓慢会给粮草补给造成困难。古代的运输,不像现在有飞机、军舰、高铁、高速等立体性战略投送手段,主要造泥路,能有国家级的经过修整过的“驰道”就不得了了,从现代眼光看,基本都属于野战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低。运输工具上,主要是人、动物和简单的手推车、人和动物拉的车子。

这种运输条件,运量少,费时长,消耗大。只到铁路出现后,大规模长途战略投送才形成。三是粮草的生产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季节等的变化也会极大地限制其产出、影响其周期。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剩余价值不高,平衡战场需求与民生需求的关系经常是统治者头痛的事。加上粮草生产还要受到雨雪等的影响,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形成制约。

这反过来更显粮草的战略经济价值。对于大兵团骑兵作战来说,粮草的消耗比以步兵、车兵为主的作战的补给要求更高。四是战争双方都努力打击对方的补给线,会给粮草补给带来更大的困难。《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断敌后路的战例,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古代打仗重视打后勤仗的特点。特别是粮草仓库重地,一旦被敌人烧毁,会严重影响战事走向。

五是战争双方都努力就地补给,因粮于敌,给占领地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粮草消耗大、补给难,官兵打仗时一方面注重控制己方的物资消耗,另一方面也会想方设法因粮于敌、就地补给。有时候,这种就地补给往往就变成就地抢劫。甚至到拿破仑战争时,还没能建立起现代的军事后勤补给体系,造成大规模抢劫行为经常发生。古代人认为“兵匪一家”,把兵患与匪患放在一起,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文章TAG:攻城掠地兵粮入口消耗官方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