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君王之路骑兵怎么开启,骑兵如何对付车阵

君王之路骑兵怎么开启,骑兵如何对付车阵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1 18:43:1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他们正为争夺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权而展开连绵不绝的厮杀。但同时出于经济需要,鞑靼与瓦剌诸部都觊觎于明朝北部疆域,越界掳掠事件层出不穷。针对这样的形势,明成祖及朝廷对于鞑靼与瓦剌的国策是明确的,即尽可能使其维持均势,阻止任何一方强盛到足以统一蒙古诸部的地步。另外,出于对蒙元黄金家族成员政治地位的忌讳,明成祖对于鞑靼一方是格外警惕。

正是出于上述国策的考虑,明成祖朱棣才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若加上丘福中伏失败的那次,当是六次北伐)。首先把打击对象放在黄金家族正统的本雅失里汗鞑靼方面,其后的大多数军事行动也是针对鞑靼一方,极大地削弱了鞑靼军事贵族的实力,在此期间,为了保证瓦剌一方的置身事外,明廷册封了瓦剌诸部中的首脑人物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而当瓦剌马哈木等趁鞑靼衰弱大举进击,拥答里巴为汗、大有兼并东蒙诸部的时候,明成祖毅然决定出兵狙击,大败瓦剌诸部于忽兰忽失温之战,与此同时,明廷又册封鞑靼权臣阿鲁台为和宁王,以帮助其收拾部众,免遭瓦剌并吞。总之,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对蒙古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并辅以恰当的外交册封手段,达到了压制蒙古军事贵族企图复兴的奢望,保持了蒙古诸部的分裂和相互敌对的战略目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北疆诸省的安宁,可说是明王朝对外关系史上的杰作。

西汉皇帝陵墓中发现的“老太太”骑兵俑是怎么回事?

西汉皇帝陵墓中发现的“老太太”骑兵俑是怎么回事

这件“老太太”骑马俑,来自汉景帝阳陵的一处外藏坑中,同一个坑里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骑马俑。在汉代,女人,甚至老太太都能骑马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细细来说。去过汉阳陵的朋友都知道,西汉帝陵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地宫周围以及陵园里的空地上,设有很多外藏坑,坑里埋放不同性质的陶俑、随葬器皿、粮食、动物,象征着皇帝生前所拥有的现实世界。

(汉景帝陵及外藏坑)这个随葬骑马俑的外藏坑,象征的就是现实中的骑兵队伍。不过,这件陶俑的造型着实奇怪——如同维纳斯雕像一样没有双臂,也有衣服,胯下甚至连战马都没有。实际上,这是西汉帝陵随葬陶俑的一种特殊制法,又称为“着衣式陶俑”。这些俑的双臂本身是用木头制作的,而后组装在陶质的身子上面,可以活动,然后还要给俑穿上用布帛制作的缩小化的衣物。

是不是有点像芭比娃娃?之所以看不到战马,也是因为那些马原本是用木头制作的,时间久了以后已经完全腐朽了,只剩下一些痕迹。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个这样怪模怪样的骑马俑。相应地,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陶俑,它们全部以陶土烧制而成,没有木头的构件,因此在两千年后还基本保持原样,因为衣物都是直接捏塑而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塑衣式陶俑”。

回到问题来,这件骑马俑的颧骨非常高,双眼眯着,确实很像老太太的面容。有些研究者据此推测,汉代是不是存在一支女子骑兵队呢?当然,我们凭借常识也可知道,在那个时候,让老太太骑马几乎是不可能的。汉代的鞍具还很不发达,也没有马镫,普通的青壮年男子骑马都容易摔下来,让老太太去骑马,是嫌命长么?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这些面容特殊的俑,其实代表的不是汉人,而是北方的胡人。

我们知道,在北方地区生活的很多民族,其面部特征就是大脸庞、高颧骨、小眼睛,又被称为蒙古地域人种(Mongoloid local race),跟这件陶俑十分符合。这样看,好像是比“老太太骑兵”或者“女子骑兵队”要更为可信。不过,胡汉之间不是常有冲突吗?汉朝怎么会让胡人当自己的骑兵甚至把这种形象做成陶俑陪葬帝陵呢?其实还真有。

说起来,西汉王朝真有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神。自从白登之围惨败于匈奴,汉朝就开始积极发展骑兵,颁布“马复令”,鼓励民间养马,同时也开办官方的牧场。除了物质准备,还有技术引进。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位时,专门设置了长水校尉、胡骑校尉,他们统帅的都是“胡骑”。何谓胡骑?应当就是利用依附于汉朝的胡人所组建起来的骑兵,其中既可能有匈奴人,也可能有东胡或者西域系统的。

此外文献还记载,汉武帝为了讨伐匈奴,曾经让亲信韩嫣去“习胡兵”,意指学习胡人的战术、战法,那么自然也应该有擅长骑射的胡人担任“教师”。汉景帝陵是在汉武帝登基之前就修建的,这些陶俑应当也是早于长水校尉、胡骑校尉的设置,这算不算有矛盾呢?答主觉得不算。汉朝从北方、西北引进骑兵可能有更早的源头,只是在汉武帝的时候达到了更大的规模,因此要通过设置校尉的办法来“制度化”。

文章TAG:骑兵车阵君王开启对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