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七王之乱时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时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七王之乱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9:40:3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七国大部分也都被汉景帝顺势废除,诸侯王的势力由此受到极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极大加强,从此诸侯国不再具备对抗中央的实力,为日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七国之乱大体介绍一下后,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参加叛乱的这七国国王其结果都是如何。1,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邦的侄子。性情剽悍勇猛,早期跟随刘邦破英布,立下战功。

后来封其为吴王,镇守江东,也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后,率军攻打梁国,结果梁王刘武凭借坚城防守不出,无奈只好撤军,决定与周亚夫决战,但是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壁清野也不肯应战,并派部队截断吴,楚两国粮道,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吴军因粮食不足而士气大落后,周亚夫全军出击,一战便击溃吴军,刘濞逃走后,在东越被设计斩杀,首级被送往长安。

2,楚王刘戊。刘戊是刘邦四弟刘交之孙,当年汉景帝因刘戊在薄太后丧期间饮酒作乐,淫乱后宫而下旨削其封地,引起刘戊的不满,而联合刘濞等起兵,七国之乱就属他和吴王刘濞闹的动静最大,后来两国联军被周亚夫所败,吴王被杀后,他也被迫自杀。3,赵王刘遂。刘遂是刘邦六子刘友之子,刘邦之孙。起兵后,朝廷派郦寄攻打刘遂,而刘遂固守都城邯郸,等待吴楚联军,与吴楚联军合兵解邯郸之围,并向长安进发,当吴楚联军兵败梁国,不能西进后,负责平定齐地的栾布胜利回师先与郦寄合兵水淹邯郸,邯郸城破,刘遂自杀。

4,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之所以把他们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封地都在齐地。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连造反这种事情也是兄弟同上,看来他们一定是胜券在握,信心满满。可是叛乱发生后,四王合兵围攻齐都临淄,三月而不下,更可笑的是他们围攻的是他们的另一个亲兄弟,齐王刘将闾,一边是兄弟同心另一边又是兄弟相残,真是讽刺。

西汉时期七王之乱中,梁王刘武为何力挺汉景帝? ?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是一次西汉诸侯国的叛乱。景帝刘启即位后,于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刘启采用了晁错的《削藩策》,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在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后,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

由于梁国的刘武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积极主动、出其不意地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汉时期七王之乱中,梁王刘武为何力挺汉景帝?1.血浓于水,刘启与刘武二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梁王刘武与汉景帝一母同胞,都是孝文窦皇后窦漪房的儿子,作为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出身名家,贤良淑德。

汉惠帝时,阴差阳错,被吕后赐予代王刘恒,随行代国,与刘恒甘苦与共。刘恒即位后,册立窦漪房为皇后,窦漪房为文帝育有一女二男:这个一女就是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就是汉景帝刘启、少子就是梁孝王刘武。刘武与皇帝的亲缘关系远胜于那七个都基本上出了五服的诸侯王。而汉景帝的削藩行动当时又没有触犯梁王刘武的利益,如果刘武支持七国叛乱只能让自己的地位下降,得不偿失。

窦漪房也因为出身的缘故,比较关注儿子的教育。窦太后喜欢黄帝、老子之言,故要求景帝与刘武和诸窦子弟多读黄帝、老子之书,并尊循其中的道理来处世为人。刘武与刘启自是有兄弟之谊的,亲弟弟顶亲哥哥是理所当然。2刘武在刘启时代,母亲宠爱,他的日子过得很舒服,找不到造反的理由。窦太后还活着,还在中央与刘启在一起,刘武反对哥哥无异于反对母亲。

所以,他不敢造次。窦太后很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多次赏赐给他财物。梁王得宠后,也大兴土木之事,为自己营造了富丽堂皇的王府,梁王国土更是达到了四十余县,他出行的规格几乎等同于天子,个人的珍宝财富甚至比京师还多。母亲与哥哥如此厚待自己,他心有感激之情,也不好意思反吧。窦太后尽管失明,但是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曾经因为景帝百年后要传皇位给弟弟的戏言,窦太后就抓住刘启的这句笑谈不放,要把假戏真做。后来,这个窦太后的想法由于违反父死子继的封建礼法制度,遭到了汉景帝和群臣的反对才作罢。母亲有这样一份恩情在,刘武也反不起来。3梁王刘武力挺汉景帝,也有建立功勋,为自己捞起政治资本的意思。梁王刘武有很强的实力,个人果敢坚决,身 为帝王不是没有可能。

在母亲的支持下,如果自己的的政治资本积累得足够大的话,还是有可能压制群臣的反对之声,迫使汉景帝答应母亲的要求,立自己为储君的。“吴楚七国之乱”给梁王刘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治武功机会的平台,为他积攒政治资本提供了绝佳机会,他力挺大哥有潜在的天大好处。这志在皇位的动力也让刘武不顾个人安危,英勇顽强地顶住七国叛军最强的攻势,拖住了七国的主力,为周亚夫抄敌后路,断敌粮道,取得平叛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诸侯王频频反叛,汉景帝平七国之乱,后来为何分封更多诸侯国?

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字“制衡”,一个优秀君主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制衡,在大臣、外戚、诸侯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这就是皇位稳固的秘诀之一。很多时候,皇帝就是个裁判,这个裁判员额额额地位取决于他的权威性。如果各方的实力差距太大,就不需要裁判员了,那样的话,皇位就无法稳固了。汉高祖刘邦诛杀异性诸侯,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四,汉景帝的“削藩诛错”,直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谋略采取“推恩令”的方式最终达到了削弱诸侯对中央的目的,实现了“降王为侯、推恩于众”的目的。

向上追述到周天子分封诸侯,周朝传承八百年,和诸侯之间没有形成“一家独大,强兵灭国”的局面有很大关系,直到商鞅变法之后,随着秦国的强大,才出现了“华夏一统、尽归于秦”的局面。春秋过渡到战国,就是诸侯之间不断征伐的过程,所谓“春秋五霸”都得尊重周天子,因为这个裁判还有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吸取了削藩操之过急,导致发生“七国之乱”的教训,采取了相对缓和的策略。

汉朝七王之乱几个月就平定了,为何晋朝八王之乱却用了很久时间?

需要强调一点,两个历史事件虽然都是诸侯王叛乱,但二者有本质区别。七国之乱是吴王通谋六国自下而上挑战中央皇权的叛乱,而八王之乱则是晋朝皇室由内而外争夺中央政权的内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灭叛乱,尤觉不够及时,怎肯任由乱军在帝国境内随意妄为。皇室内乱臣下除了选边站别无他法,手握重兵的司马们不决出雌雄怎可善罢甘休。

西汉七国之乱, 叛乱从开始到被平定,汉景帝仅用三月。正好印证了晁错《削藩策》中论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廷内有太尉周亚夫外有梁王刘武,谈笑间七国灰飞烟灭。 战局的走向自始至终都在朝廷掌控之中,景帝决然削弱尾大不掉的诸侯国,也为接下来的汉武盛世铺平了道路。

八王之乱, 历时十六年,这场混战不仅埋葬了西晋,亦导致后世近三百年的动乱,八王之乱揭开了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的序幕。西晋司马皇族争夺中央政权的内战,归罪于司马炎,晋武帝忌惮门阀士族的权势,担心“禅代”的旧事重演,于是大封同宗子弟巩卫皇室。这一用意与汉初高祖很相似,广建同姓诸侯国,藩屏帝室,但都为后世埋下祸端。

西晋的藩王内外军政一把抓,重点是这些拥兵在外的王爷,还可以肆无忌惮的干涉朝政,一旦权利分配不均,火并是必然,都姓皇,凭什么你做得,我做不得。晋惠帝是个痴呆皇帝不能理政,根本无力制衡藩王,偏偏妖后贾南风还不是个省油的灯,干政弄权引发诸司马不满,战火一触即发。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对后世影响各有不同,但起因皆是开国君主吸取前代亡国教训,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贻害无穷。

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清朝的三藩之乱等著名的藩王之乱都被一一平定,那么为什么燕王朱棣能取得成功呢?说说你的看法吧,是对手问题,还是队友问题呢?。

文章TAG:七王王之乱之乱回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