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测测你在古代的样貌小游戏,测试你在清朝长什么样的小游戏

测测你在古代的样貌小游戏,测试你在清朝长什么样的小游戏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0:37:32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在清朝历史上,孝庄与慈禧太后类似,曾掌握着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皇太后,但孝庄对清朝的发展和壮大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慈禧太后却助长了清朝的衰落。在危机时刻,孝庄对康熙的支持可谓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在撤藩平乱中,清廷各种势力在年轻皇帝的统帅下空前团结合力,这与孝庄在后台对康熙的竭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这位富有政治经验、睿智而很有协调能力的太皇太后的支持,康熙帝的撤藩平乱重大举措便很难取得成功。

清朝的名妓长什么样?

清朝的名妓长什么样

清朝的名妓到底长什么样呢?其实看看故宫收藏的一个“艳榜”就知道了呀 , 下面来一睹芳容吧! 故宫博物院收藏五幅标注“状元”、“榜眼”字样的年轻女子照片 。 若按现在的审美标准 , 她们虽然不一定都能称作美人 , 却也相貌端庄 , 衣着时尚 , 颇有几分明星的“范儿” 。故宫收藏的一幅女子读报的照片 , 无论人物神态、坐姿、发式、衣着 , 还是里面的布景陈设 , 都与妓女形象相似 。

再仔细观察她手中的报纸 , 可以发现上面的“群强报”字样 。 《群强报》创办于民国元年 , 一九三六年停刊 。 据此推断 , 这名女子很可能就是民国早期的京城高级妓女 。 照片的拍摄目的 , 不排除报纸利用“明星效应” , 为自己做广告宣传 。林绛雪在现存《游戏报》资料中 , 有关林绛雪的记述相对较多 。

她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 公元一八九八年)花榜的状元 , 也是次年春季“花选”的第二名“牡丹” 。一九一三年 , 北京《民主报》为八大胡同花界举办了一次选秀活动 。 这是民国成立后的首次妓女选举 , 为凸现民国新风 , 胜出者不再称状元、榜眼、探花 。 而仿照西方教育制度 , 改称“博士、学士” , 并“分别赠以徽章 , 以作证书” 。

但标准仍沿袭惯例 , 分才、情、色、艺四科 , 每科评出博士一名、学士若干 。 如一九一九年 , 某次花选的才、艺、色三科“博士” , 分别是花君、张金凤、李金翠 。照片标注她为“戊戌榜眼” , 但戊戌花榜的一甲三人却是林绛雪、花丽娟和沈二宝 。 若非标注有误 , 推测此人很可能是戊戌(公元一八九八年)武榜的榜眼 。

如果你现在还生活在清朝,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现在还生活在清朝,会是什么样子

谢大圣书童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追溯到祖先的足迹!恍然如梦,梦中情景,一段一段飘来,一个古老家族的沉浮,仿佛就在昨天……有其祖才有其后,文化精神一脉相承。时也,世也,命也,运也,假如我生活在清朝,我的生涯可能会像自己的列位祖先一样……清兵入关,在东南的松江府(今上海一带),率领当地士民奋起抵抗,打到弹尽粮绝,失败后回关中故里从医,重建家园,济困抚弱,暗中联络当地抗清力量,图谋复明。

壮志难酬,拒不仕清,教子弟习文练武,耕读传家,徒度光阴。满清大业已定,明朝气息消散,康乾时代,学高为师,教书育人。1877年春,应陕西巡抚毕沅之邀为舍人,与兴平知县顾雷声作地方史志。后人在清代中后期,陆续参加科举考试,出仕清朝,任知县等。咸丰初年,考取教习官,之后又在云贵省做参将、通判。衙门是一个世相百态的窗口,此时的官场,已成是非纷争之地,政治黑暗,立德之事已不可企及,眼见心更苦,欲匡扶正义反遭谋害,悲情难以自已,唯有解甲归田一条路。

带着一腔怨气归故乡,修养生息,谁知劫难还在后面。1862年6月,太平军攻入关中,诱发了回乱,西捻军又进入陕西打劫,秦川大乱,生灵涂炭,死亡人口过半。血风腥雨中,大家庭风雨飘摇。左宗棠率湘军平叛,1868年腊月初9日夜,准备西逃的匪军打劫,血与火中,全家十五岁以上男丁28人,全部战死!家园被焚毁,大家族从此失落,孤儿孤母,各回各自的外公家寄居……1908年,考入西安陆军学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陕西首义,右臂负枪伤,此后依然奋战疆场。

中国是在什么朝代开始落后西方?清朝吗?

中国是在什么朝代开始落后西方清朝吗

中国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我认为,讨论中国落后西方国家,要看什么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一,如果从经济总量来看,清朝的康乾盛世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且,康熙、乾隆两朝还大规模蠲免钱粮,曾五次全免全国农业钱粮近3亿两白银。

中国当时的工业产量,占到世界的32%。即使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工业的制造技艺虽然落后,但似乎并不比欧洲任何国家落后多少。当然,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特别是中国逐渐被半殖民地化,中国就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了。二,如果从社会制度来看,中国在明代就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了。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后半叶,英国和法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从此,欧洲及北美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当西方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之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也发展到鼎盛阶段。但这也说明,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了。三,如果从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而言,以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为标志,则中国是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中国的明朝(1368年―1644年)。工业革命则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时,正值中国乾隆年间。所以说,科学技术方面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在清朝乾隆时期。当然,工业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发生前应该有一个酝酿准备阶段,革命发生后还有一个延续阶段。

纪晓岚在清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纪晓岚与和珅都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纪晓岚是姚安知府(地级市市长)纪容舒之子,而和珅是副都统(省军区副司令员)常保之子。乾隆十九年,纪晓岚高中殿试二甲第四名,入选了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官职职责是给皇帝写写诏书、讲讲经史古籍等,相当于现代的主席秘书处的一位文秘。这一年和珅四岁。乾隆二十四年,纪晓岚升任功臣馆用总纂(类似文史馆长),这时和珅父母皆已去世,差点和哥哥一起被赶出家门。

乾隆二十七年,纪晓岚随乾隆南巡,被提拔为福建提督学政(教育部巡视员),虽然官职不高,但待遇杠杠的,到了福建同督抚平级。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流年不利,年初好不容易外放到贵州做知府(地级市市长),后因给贪官通风报信而发配边疆。而此时的和珅正春风得意,找到一个大靠山——成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婿。乾隆三十六年,在劳改营待了三年的纪晓岚,被召回京城编书,两年后被重新启用,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央企执行总裁)。

和珅此时已是三等侍卫(警卫部队师长),兼任粘杆处侍从(安全局处长)。乾隆四十四年,几经挫折的纪晓岚终于做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官——担任吏部侍郎(组织部副部长),不过乾隆认为纪晓岚不适合做官,仅干了一年又被调去编书。这段时间和珅有过一段低潮,因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收到处罚,一度调到崇文门收税。不过他后台硬,很能混。

仅一年时间因查处李侍尧案立了大功,升任御前大臣。重新回到了乾隆身边,和珅如鱼得水,有“马屁神功”护体,前途顿时一片光明。同年和珅升任领侍卫大臣(警卫部队副司令)兼四库全书正总裁(央企董事长),成了纪晓岚的顶头上司。和珅和纪晓岚保持了十六年的上下级关系,相处的十分融洽。纪晓岚风趣幽默、善于溜须拍马,很合和珅的胃口。

不过和珅也待他不薄,纪晓岚有“每日御女五次”的习惯,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没有机会回家,每天精神萎靡不振。和珅很体恤下属,将实情上奏后,乾隆赐了两名宫女给纪晓岚。嘉庆继位后,和珅成了太上皇乾隆的代言人,权力达到了顶峰。纪晓岚在这四年时间里,也到达了人生最风光的时刻。分别担任过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左都御史(纪委一把手)、吏部尚书(组织部部长)、协办大学士(国家副总理)。

明清时期的举人是怎样的地位?在现在是什么级别?

谢谢邀请!明清时期举人,相当于现在硕士毕业的文凭,地位至多相当于县级官员的级别。封建时代的科举,从隋朝开始,到清朝光绪年间结束,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方法,到明清时期,各种考试制度已经很完备了。童生考秀才,秀才才有资格考举人,举人才有资格考进士。秀才考试,一般由各县选拔人才,到州府考试,择优录取后,才是秀才,没考取的文凭还是童生。

秀才相当于今天的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不过,在那时,秀才只算文凭,不是官员,没有俸禄,要靠自己谋事苦饭吃。举人考试,在省里举行,三年一次,由各地秀才参加考试。一般只取十人,第一名叫解元,二到十名都叫亚元。这十人均是全省的精英,考取实在不易。一但考取,就是国家的人才了,地位就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可以到政府部门工作,正常可以做个县官。

孝庄太后在清朝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清朝历史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清朝历史上,孝庄与慈禧太后类似,曾掌握着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皇太后,但孝庄对清朝的发展和壮大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慈禧太后却助长了清朝的衰落。历来对孝庄太后的评价是肯定的、颂扬的;而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却是否定的、谴责的。孝庄是公认的清朝杰出女政治家,她的一生经历了一次次激烈的政治斗争,但她却能保持不败,并多次力挽狂澜,促使清朝朝前发展;她有着极为丰富的政坛斗争经验,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政治智慧。

在历次朝堂争斗中,孝庄常常成为协调各方、维护清王朝稳定、巩固皇权的关键性政治人物。孝庄以其弱势的力量和超常的智慧,调节了皇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的矛盾,成功扶持福临即位;她在幕后支持康熙帝除掉了权臣鳌拜,让康熙帝得以顺利掌控皇权;她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维护清王朝的统一。她成了清王朝危机时刻扭转危险局面的关键人物,而且,在危机解除之后,她又隐于幕后,不干预朝政,从不临朝称制,她在关键时刻善于用太后权力,但却又敢于放权的明智的女政治家。

孝庄培养和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王,对于清军入关、清除擅政权臣、平定藩王反叛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有智谋、有胆略、有权术的了不起的政坛高手,又是肯放权、不专权、能治理好后宫的贤惠的皇后。孝庄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位女政治明星。孝庄皇太后(剧照)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为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

孝庄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而在1614年,皇太极已经娶了她的姑母额尔德尼琪琪格(即孝端文皇后)。布木布泰嫁嫁给皇太极之后,先是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下皇九子,起名福临,寓意为“福从天降临”;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

顺治尊布木布泰为圣母皇太后;尊额尔德尼琪琪格为中宫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尊布木布泰为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即便是与康熙、雍正、乾隆相比也毫不逊色,她既能隐身又善于运用权力,她既能掌控朝政大局又能退而在后宫闲居,而每当清王朝面临着关键时刻,她总能该出手时就出手,辅佐皇帝挽救艰难局势,使大清王朝转危为安。她一生中屡次经历过政治危机,但皆能力挽狂澜,表现出杰出政治家的睿智和高明的政治策略。

第一,年轻的后妃,劝战败的汉臣降清,助汉臣发挥作用。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因重伤并心情抑郁而去逝,在诸贝勒争夺汗位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巧用计谋,在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的拥戴下,继承大汗之位,改年号为天聪。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至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因难以突破关宁锦防线,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但战事失利。

皇太极转而以反间计除掉了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清除了一位强有力的对手。皇太极继位对于后金政权是一次政治跃进,皇太极自己很有文化素养,他重视政权建设,重视文化,重视文臣,一改努尔哈赤蔑视文化、文臣的野蛮策略。他重视振兴文教,强调“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的政治策略。在推行考试当年,便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

他大力倡导学习汉族文化,任命儒臣翻译汉字典籍。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初一日,在元旦朝贺中,皇太极接受礼部参政李伯龙的建议,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只由他自己“南面独坐”,借此来突出汗位独尊地位。接着,他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使汗权得到巩固。之后,他仿明朝体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掌朝政,再后来,他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仿效汉族政权的较完备的政治制度。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平定察哈尔,获得所谓“历代传国玉玺”。十月,皇太极下令统一族称为“满洲”。十二月,朝中群臣以察哈尔降服及获得“传国玉玺”为由,请皇太极“早正大号”,皇太极推辞,次年,皇太极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皆表示赞成;萨哈廉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表示效忠皇太极;外藩蒙古诸贝勒也请求上尊号,于是,皇太极于四月十一日在盛京天坛祭天,并“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显然,皇太极实施的一系列政治革新,一是仿效明朝体制,巩固皇权,强化皇帝的统治力量;二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时入主中原。而后宫的规制也逐渐仿效明朝。在皇太极登基时,他共有五位皇妃,而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位列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皇太极册封哲哲为皇后,排第一位;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她是皇太极最宠爱妃子,被封为宸妃;排在第三位的是贵妃娜木钟,她是后来投靠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排在第四位的是巴特玛璪,她也是投靠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庄妃布木布泰只能排在末位。

不过,年轻的庄妃对努尔哈赤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她天资聪明、思想活跃,在皇太极倡导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庄妃年轻,应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皇太极注重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敢于使用和善待汉族官员,仿效明制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注意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此外,皇太极修订《离主条例》《逃人法》等,改善了满汉奴隶的地位,这为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庄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是赞成皇太极提倡接受汉文化。后来,在入关之后,庄妃能与一些汉族大臣关系比较融洽,督促康熙学习汉族经典等,这表明她是能接受汉文化和能够容纳汉族大臣的。“大玉儿”与多尔衮野史曾有相关记载,传言劝庄妃降洪承畴,这虽然没有确实可考的根据,但还是有可能的。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松锦之战后,因祖大寿出城投降,他因战败被清军俘虏。洪承畴是明朝由进士而进入官场的,他在官场升迁顺利,官至总督,深受明朝国恩,在骨子里是忠于明朝的。当时,洪承畴是当时明军与清军作战的最高将领,因而他的降否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重视,而清朝统治者很想劝他归降,若他能降,对于以后攻击明朝军队意义重大。洪承畴素有忠义之心,起初他是不降清的,他一心求死,在狱中绝食数日,使皇太极无计可施,当时不少人去劝降,但都无效。

据说,庄妃感到她能说服洪承畴投降,于是,她没有上报皇太极,自作主张进入狱中,以满汉一体等遵循大义的道理说服了洪承畴,使洪承畴放弃了绝食,改变求死的念头,最后,又经先前降清的范文程的多次劝说,终于投降了清朝。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之前皇太极或清朝其他将领可能多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或威逼或以拥戴清帝的大道理来动员洪承畴投降,而庄妃作为年轻女性,以比较温柔、耐心的方法,从满汉一体的大局出发去劝说洪承畴,让洪承畴动心。

当时,在后宫妃子中,庄妃比较年轻,接触汉文化比较多,相对来说,对汉臣比较了解,她聪明机智,想法说通洪承畴是有可能的。至于她自作主张去狱中,可能因为蒙古族出身的庄妃不像长期受礼教影响的汉族后宫女子,比较开放不拘束,自己做主去劝降洪承畴也是说得通的。至于说庄妃以美女来色诱洪承畴投降,这属于无稽之谈,是传说中为了故事的精彩而胡编的。

洪承畴是进士出身的能臣,他一路升迁至蓟辽总督,是边疆统兵大将,怎么可能因女色的诱惑改变忠心而投降呢?再说,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年轻妃子,即便是洪承畴有色胆也不敢有色心跟后妃扯上关系。还有,庄妃是非常聪明的,她不会背着皇太极以色情来诱惑一位汉军统帅,这不但无法向皇太极交代,而且也会害了洪承畴,把劝降的事搞砸。

最大的可能是,皇太极等劝说无效,洪承畴决心求死,一直绝食,庄妃担心他饿死了,所以她主动到狱中,温和劝说,讲了满汉一体的道理,为洪承绶考虑,而洪承畴被她说动了,不再绝食。后来,清朝汉人文臣范文程劝说,发现洪承畴虽身居牢笼却仍不让灰尘落在衣上,知道他仍爱惜生命,用各种办法继续劝说,最终说服洪承畴投降清朝。

第二,年幼皇子的母亲,协调豪格与多尔衮,化争储矛盾,顺利让福临继位。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在盛京清宁宫去世,可是,因为他死得太突然,在生前未能立嗣子,因而继位问题成了当时的尖锐问题。关键时刻,军事力量成了决定因素,当时,代善的两正红、镶红两旗的势力已有所削弱。

代善年纪大了,不再过问朝政,在他的儿子中,很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就已过世,硕讬有些才能,但不为代善所喜欢,满达海初露头角,但尚无发言权,这使得代善退不出强有力的政治代言人,但是,代善的资历和他掌握的正、镶两红旗的实力,使代善对时局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另一重要势力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皇太极生前仿效明制,采取了一些强化皇权的政策,使皇长子豪格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参与竞争储君之位,而且,皇太极的嫡系属下两黄旗大臣都希望能由皇子继承皇位,以保证两黄旗的优越地位。

做皇太极的嫡系属下看来,豪格很有能力,军功显著,升迁快,天聪六年,他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不久,他晋升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与他的几位叔辈亲王已是平起平坐,理当继位。还有,豪格的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削弱各旗的势力,并将正蓝旗夺到手,所以,豪格的属下,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势力,这三旗的实力加起来超过其他人的势力,这三旗的领头人都竭力拥戴豪格继位。

此外,还有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战国卓著。多尔衮不但是皇太极身边能征善战的得力干将,而且,他还有两个同母弟阿济格和多铎,皆是勇猛彪悍的强势战将。多尔衮和他的弟弟掌管着两白旗,在皇族中影响力较大,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从综合实力来看,多尔衮该是最强势的。

多尔衮(剧照)最后,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的人物,这人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同寻常,在他父兄反叛之后,他依然受到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便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

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是唯一非帝王直系的子孙,也是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之外惟一的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他同代善一样,为人颇为沉稳,面对势力强大的多尔衮集团和咄咄逼人的豪格,济尔哈朗表面上持中立态度,但他对于皇太极极为忠心,他在内心深处多少倾向于豪格,至少是支持皇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

多方势力的争夺最终集中到了豪格与多尔衮的竞争上。起先,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但不久,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在崇政殿集中,举行确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与以多尔衮、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两股势力上面,双方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很难定出个结果。

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强势,但由于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并不支持他,他想自立为皇帝是十分困难的,原皇太极嫡系亲信以及两黄旗的人极力阻止多尔衮继位,他们的目的是让豪格继位;而没有多尔衮和多铎的支持,多尔衮也无法继位。此时,有一位不一般的人物在背后起了协调作用,这人就是庄妃布木布泰,虽然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庄妃协调争执双方的关系,但庄妃与多尔衮关系很好,在皇太极去世后,庄妃与多尔衮的关系变得很密切,这应该是事实。

庄妃说服多尔衮为摄政王,而多尔衮提议由庄妃的儿子、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显然,如果没有庄妃与多尔衮的密切,以及多尔衮对于庄妃的信任,多尔衮是不会让福临继位的。庄妃是福临的亲生母亲,福临年幼,大事将多由庄妃做主,而对此多尔衮才能放心得下;而且,庄妃对多尔衮很信任,能让多尔衮辅佐福临,双方能很好合作,所以,无论是从庄妃与多尔衮的密切关系,还是从执政朝政来看,福临的继位对双方都有利。

从豪格阵营来看,多尔衮兄弟的阻力非常大,豪格很难继位成功,而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是豪格的同父异母弟,也算是属于皇室阵营的人,两黄旗的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反对。而且,为了让福临继位,庄妃很可能说服两黄旗的人对福临的支持,并劝说豪格支持福临。豪格和多尔衮双方阵营都同意了,中立派的代善为了避免局势恶化,也支持,而表面中立其实忠于皇太极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更是支持的,于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成了各方赞同的方案。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福临(剧照)庄妃当时是势力最弱的后宫妃子,她能借助于多尔衮的势力让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这显示了她不一般的政治智慧,这对她、对福临以及对于清王朝都是意义重大。首先,福临即帝位,这使庄妃成了皇太后,她因此而成了后宫的主政者,同时,由于福临年少,她便能借助于辅佐福临而进入政坛的中心位置,展示她的政治才能;其次,她能让多尔衮提议福临继位并在福临即位后让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而有了强势的多尔衮的扶持,庄妃的儿子福临便能坐稳皇帝的之位;再次,庄妃的儿子继位避免了豪格势力集团与多尔衮势力集团的矛盾激化,使大清王朝能保持大局的稳定,避免八旗内乱,稳定清朝统治力量的稳定性,为入关创造条件。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大事业。第三,培养幼年的皇孙,支持孙儿除掉权臣鳌拜,为皇孙执掌皇权保驾护航。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福临第三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佳氏在宫中不受顺治恩宠,顺治皇帝所专宠的是皇贵妃董鄂氏,因而,玄烨也不那么受顺治关注,而且,玄烨七岁时染上天花,而这天花不但没有夺去他的性命,反而给他带来天大的好运。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一直受庄妃呵护的顺治帝福临才二十四岁突然病逝,遗诏立年仅八岁的玄烨为太子。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之所以立玄烨为太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福临在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认为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力,册立其为皇太子更安全。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在太和殿即位,颁诏大赦天下,并年号康熙元年。

顺治在遗诏中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小皇帝玄烨八岁丧父,而十岁时,他的母亲佟佳氏病重去世,他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抚育玄烨长大的是他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孝庄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她经常给玄烨讲述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立大清的故事,激励他秉承祖先英烈之风,培养他树立雄心壮志,继承大清伟业;其次,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来严格训练康熙,要求他养成“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的品性,要求他行为应中规中矩;再次,督促玄烨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指派蒙、满、汉教师教育玄烨,如让玄烨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为师,刻苦练习骑射,跟着他纵马射猎,至能百发百中;让汉学名宿教他研习儒学经典,使玄烨熟知儒学的治国之道,使玄烨熟知汉文国学。

康熙曾表示,若他不当皇帝,可以专门研究国学。玄烨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技巧的严格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深研汉族儒家学说,这使玄烨养成了文武齐备、柔相济的性格特点。而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精心培育。可以说,是孝庄将玄烨培养成一位合格的皇帝。康熙(剧照)此外,皇帝年少,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很强势,若没有孝庄坐镇,主少国疑,朝政必乱,正是由于孝庄稳坐幕后,年少的康熙才能专心学习掌握帝王之术。

可是,四大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能顺畅维持,为了掌控权力,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后来演化为鳌拜专权擅政。众所周知,皇权的巩固主要靠大臣之间的互相制衡,当权臣专权,牵制失效,皇帝就危险了。鳌拜独揽大权,日益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的狂妄态度,辅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言,而不到三年,随着专权局势出现,鳌拜逐渐暴露出他骄横霸道和独揽朝政的野心,他不甘居于人下的意图昭然若揭。

原本,孝庄依靠首辅大臣索尼牵制鳌拜,但是,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故,鳌拜变得不可一世。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就在康熙亲政的十天后,鳌拜竟然擅自杀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几天后,鳌拜与遏必隆一起硬是要求皇帝让他们两位进位一等公,索尼死了,苏克萨哈被杀了,遏必隆追随鳌拜,鳌拜成了权力熏天的人物,康熙其实已经无法掌控朝政。

可是,鳌拜因狂妄而大意,因霸道而失去警惕,他没有能认识到,康熙是睿智的女政治家孝庄亲自培养生长起来的,他忘记了在站在康熙背后的太皇太后曾经在弱势的状态下摆平皇长子豪格和权臣多尔衮,成功让她的儿子福临继位为皇帝。手握重权的鳌拜目空一切,轻视孝庄和康熙帝的实力和谋略。康熙画像有孝庄在背后支持,有孝庄在清王朝宗室和朝臣们之间的影响力,对专权的鳌拜十分愤怒的康熙帝早就在做除掉擅权奸佞的准备。

康熙帝为了让鳌拜认为他年少好玩乐,他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游戏,其实是在训练他自己的“亲兵”,他要利用他的少年“亲兵”擒拿鳌拜。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太皇太后召见为由,令鳌拜进宫,鳌拜原本是一位能征善战、骁勇无比的“满族第一武士”,他根本不把小皇帝和他身边的几位“布库”玩伴放在眼里。

遏必隆等劝他进宫要小心,最好带护卫进宫,而鳌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觉得康熙帝不能奈他如何。可是,鳌拜轻敌了,失算了,鳌拜进宫后,康熙突然令他的“布库”亲兵合力围攻鳌拜,鳌拜虽然力大无比,但毕竟寡不敌众,不久便被康熙的“布库”玩伴们逮住了。事后,康熙令大臣商议,宣布鳌拜犯大罪三十条,大臣们本来对鳌拜专权擅政十分不满,请求康熙诛鳌拜全族,康熙帝念鳌拜以前的大功劳,赦其死罪,将其永远拘禁,只诛杀了鳌拜的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而与鳌拜勾结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真正进入了亲政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大臣申冤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其实,年仅14岁的康熙帝之所以能顺利地除掉鳌拜集团,并真正亲征,是依靠孝庄在背后支持,如果没有孝庄在皇室宗亲和朝中大臣的影响力,14岁的年轻皇帝康熙即便是除掉了鳌拜,还有遏必隆等其他权臣,他的皇帝位依然坐不稳,孝庄有之前多尔衮势力的支持,有原本福临的班底,再有索尼等老臣家族的支持,特别是各旗旗主大都对孝庄是效忠的,所以,康熙帝才能逮捕了鳌拜之后顺利掌控清廷的朝政。

第四,支持康熙帝平“三藩”,维护皇权的统治体制,保证清王朝维持统一大局。康熙帝素有雄才大略,他在掌控朝政之后,下一步是削弱藩王的权势。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曾有大功于清王朝,被封为藩王,但藩王的权力太大,他们镇守一方,肆意妄为,对人权财权独立掌控,朝廷还要拨银粮给他们,而他们在封地不可一世,将封地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这让康熙帝难以接受,削藩成了他的重要目标。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同时,他请求留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而此事便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朝臣们有的认为撤藩太冒险,有的主张维持现状,而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三藩”的领头人是吴三桂,他势力最大,也最有谋略。

七月,吴三桂针对康熙想推行撤藩的政策,假装奉迎,请旨撤藩,康熙帝高兴地批准了,并赏给了吴三桂撤藩搬迁的钱粮。可是,后来康熙发现,他被吴三桂欺骗了,吴三桂表面上假装撤藩,其实是在积极准备谋反。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亮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他斩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反清。次年,他派战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同时,他派人使者,到处散布檄文,鼓动各地势力反清复明。

随后,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紧接着,福建藩王耿精忠也跟着谋反。数月时间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皆被反清势力占领,康熙亲征不久的大清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反叛热潮迅速扩展,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举起反旗,叛乱很快扩展至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康熙帝年少气盛、很有雄心壮志,原本孝庄是不支持他这么早撤藩的,她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但康熙帝很有自信心,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撤藩。

当叛乱蔓延开来时,康熙帝还坚决推行撤藩政策,绝不向藩王妥协,不给藩王讲和的机会。开弓没有回头箭,到了这时候,孝庄坚决支持康熙撤藩。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撤藩措施,首先,他确定了孤立吴三桂,将其作为最主要的敌手,他削弱了吴三桂周边的党羽力量,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其次,康熙帝将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控制湖南便能遏制广西、云南,他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进军荆州、武昌,正面抵抗吴三桂,接着进攻湖南,同时,康熙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与勒尔锦形成夹击湖南之势;再次,康熙帝放手重用汉将、汉兵,让他们率军与叛军作战,以此来粉粹吴三桂的反清复明战略方针。

此外,康熙派能臣和善战的将领,恩威并施,逼使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归降清军,并威压广东的尚之信,使之也向清军投降。在康熙帝的运筹和指挥下,陕、闽、粤以及江西等地的叛乱先后被平定。吴三桂陷入湖南一隅,外援被切断,军力日衰,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吴三桂的势头大大减弱,败象已现。吴三桂试图以竖起鲜明的反旗来激励属下战将,他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称国号为周,为了鼓励众将奋勇杀敌,他大封诸将,但这也只是垂死挣扎,吴三桂已无力抵抗清廷大军的围攻,不久,吴三桂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

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撤军退守云贵。清军随后收复了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逼使吴世璠自杀,康熙帝最后成功地平定了“三藩”。在平定藩王的叛乱中,孝庄利用自己的资历和影响力,号召朝中大臣支持康熙,甚至还亲自召开满蒙各族宗亲会议,号令各家族的子侄和退休的将领们支持康熙平乱。

在危机时刻,孝庄对康熙的支持可谓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在撤藩平乱中,清廷各种势力在年轻皇帝的统帅下空前团结合力,这与孝庄在后台对康熙的竭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这位富有政治经验、睿智而很有协调能力的太皇太后的支持,康熙帝的撤藩平乱重大举措便很难取得成功。孝庄一生经历清初四朝,她全力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朝皇帝,巧妙调清廷的内部矛盾和满汉大臣的争执,稳定清朝朝局,对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在清廷在奠定基业时起了重要作用,她对康熙帝的培养和支持助成康熙帝奠定了康、雍、乾盛世的基础,没有孝庄,清朝难有后来的繁荣盛世。清史学家赵尔巽说:“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青史专家杨珍评价说:“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在没有网络的清朝,侍奉皇上之余,清朝的妃子怎样度过每天呢?

现在有很多的清宫剧,在这些清宫剧中,各种宫斗可谓是琳琅满目,不过清朝的妃子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首先是颜值。清朝妃子的颜值跟电视剧里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可以用不忍直视来形容,拿光绪的皇后来说,不仅颜值不高,还有些驼背,甚至在清宫中,宫女的颜值比她们的主子还要好看。清朝选妃的范围很狭窄,只允许从满清八旗中挑选妃子,范围一小,出现美女的几率也随着缩小。

还有就是清朝妃子很看重出身,在选妃的时候,太监会递给皇帝一些牌子,不过牌子上写的不是妃子的名字,而是她们父亲的名字。所以说,皇帝选的不是妃子,而是政治利益。再加上当时更看重秀女的才德而非样貌,所以清朝妃子的颜值远逊色于电视剧里演的。再来说说她们的生活。清宫中,妃子的起床时间是有规定的,在早上要给后宫的掌权者请安。

在吃饭时也有严格的规定,菜式的丰富与否取决于妃子的品阶,据《清会典》记载,妃子每日的膳食如下:皇后:每日有盘肉16斤,菜肉10斤,鸡鸭各1只,25头乳牛的乳茶,12罐泉水以及10包茶叶。贵妃:盘肉6斤,菜肉3斤8两,每月鸡鸭各7只,例用乳牛4头,其余依次递减。妃子的午饭在十点半左右,晚餐在下午五点左右,还有两次点心,为下午的两点以及晚上的七点。

文章TAG:测测你在古代的样貌小游戏测试你在清朝长什么样的小游戏你在古代样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