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村里留下来的古树只有三棵了,本保殿简介怎么写

村里留下来的古树只有三棵了,本保殿简介怎么写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6 08:33:26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一、生平简介张居正(1525~1582)明朝大臣。

贵州省梵净山简介?

贵州省梵净山简介

您好,作为一个旅游行业从业者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也是著名的佛家圣地,自古以来被辟为“弥勒道场”。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其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万绿之源梵净山四季皆美景,春天观山花烂漫,夏天戏飞瀑流泉,秋天赏漫山红叶,冬天游冰雪王国。

下面从景点、自助游线路、周边景区、周边自驾游、旅游注意事项等为你介绍梵净山旅游攻略。1.景区开放时间旺季(3月1日-11月30日)8:00-19:00;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28日)8:00-18:00。2.最佳游玩时间春天(3-5月),4-5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是梵净山最美的季节。夏天(6-8月),瀑布挂帘,深潭如镜,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上,落叶乔木和松树遮天蔽日,可去黑湾河瀑布群、太平河漂流尽情撒欢。

降水季节都集中在5-8月,时常会有短暂的雷雨,若在此时出游,应带上雨伞和较厚的衣裳。秋天(9-11月),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随着海拔的降低,逐渐呈现出红、黄、紫、绿等各种不同的色彩。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天气通常较为晴朗,以看日出日落赏月为主。冬天(12-2月),山舞银蛇,晶莹如玉的雪景将梵净山衬托得如同一幅素净的山水画,煞是美丽。

3.历史文化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先后经历的五次重建,最后一次在光绪二十二年。地理环境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也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地区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年平均气温13.1℃至14.7℃,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5.3℃,最冷月(二月)平均温度2℃,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无霜期270—278天,年日照时数900—1170小时,年降水1100—2600毫米之间,降水季节都集中在5—10月份,相对湿度平均达80%。4.特色景观A.佛光佛光是梵净山奇特的天象奇观之一,据权威部门统计,梵净山是中国所有名山中佛光出现频率较高的地方。

最佳观赏时间: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最佳观赏地点:梵净山金顶B.奇峰经石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景区内奇峰怪石林立,有华山之气势,泰山之宏伟,兔耳岭之奇石。著名景点:蘑菇石、太子石、红云金顶、老鹰岩、万卷书等C.云海梵净山的云海是梵净山的四大天象景观之一,也是较为常见的景观之一,梵净山年均有雾的天气为180多天,其云雾变幻莫测,诡谲奇特,尤其是梵净山的“瀑布云”,云流从天际跌下深谷,十分震撼。

最佳观赏时节:6-8月最佳观赏地点:红云金顶、老金顶、万宝岩、蘑菇石D.珍禽异兽梵净山是著名的生态保护区,景区内有有脊椎动物有382种,分布有十多种珍贵保护动物,如黔金丝猴、云豹毛冠鹿、苏门羚等,尤其是黔金丝猴为梵净山特种。徒步山路间,不仅能欣赏到山区美景,还能观赏到各种珍稀野生动物。E.雪景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2月是梵净山下雪时节,届时整个景区处于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碧蓝的天空映衬下,焕着银色光芒的灵山更能展现出一种大气的美,那种浑然一体的美会震撼你的心。

最佳观赏时间:12月-2月F.日出梵净山的日出和其它名山的日出一样深受游客们喜爱,不同于其它景区,在梵净山看日出可以享受360度无死角的看景色,目极八百余里,在阳光的照耀下,巨大的山体带着极具威严的震慑力镇守天边。最佳观赏时间:夏季5:20至6:20最佳观赏地点:红云金顶、蘑菇石、老金顶G.观星梵净山优质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极佳观星地点。

每年5 月初和10 月初是梵净山自然旅游区内的最佳观星季,此时来观星或许能得到特别优待,景区可以为星空爱好者提供协作服务。最佳观赏地点:蘑菇石、红云金顶H.赏月梵净山历来被称为“中秋节最佳赏月之地”。到了金顶,云在脚下,而当云与月亮结合时,你会看到梵净山特有的云中月,月亮好似隐藏在云中,整个世界都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谢邀。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一、生平简介张居正(1525~1582)明朝大臣。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载:他少年得志,十二岁进学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就中进士,走上宦途。嘉靖进士,授编修。不久领国子司业,与祭酒高拱相善,旋迁侍裕王邸讲读。

穆宗即位,迁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神宗即位,他结中官冯宝逐高拱,遂为首辅。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革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有《书经直解》、《张太岳集》、《帝鉴图说》。死后被中官张诚诬劾,遭削籍抄没,子弟戍边。

僖宗时,复官爵。二、是非功过(一)大刀阔斧改革张居正在神宗即位后任宰相期间,任劳任怨,为神宗建言献策、处理政事,深得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和信任。他大力推行万历新政,这些改革措施也深得神宗的认同。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下,其加大了对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的力度。在此期间他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导致他积劳成疾。

(1)整顿吏治《中国通史》载: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的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立定期限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等等。《中国通史》载:张居正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 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2)整饬边防《中国通史》载:张居正支持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封蒙古古俺答汉为顺义王,命名其城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并在大同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又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用李成良镇守辽东。…二十余年没有战争。(3)兴修水利《中国通史》载:张居正用治河专家潘季馴治理黄河、淮河,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

(4)清丈田地《中国通史》载:明中叶以来…赋役不均是个严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张居正提出在全国清丈田地…即清查出了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改变赋税不均状况。(5)推行“一鞭法”《中国通史》载:一鞭法是整顿赋役的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是解决“役”的征收问题。一鞭法具有进步意义,《中国通史》载:第一,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第二,把力役改为折银,这就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劳役束缚,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第三,赋役一概征银,这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又反转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宦海风云(1)张居正之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他遭到了保守权贵们的嫉恨和激烈反对,为了确保新政的稳步实施,他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使得改革实施十年之久。

《中国通史》载:由于他的坚定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使改革得以贯彻执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得到后来史学家的高度评价。“海内肃清,边境安全”,说万历年初,太仓的集粟可支用十年,国库的钱财多达四百余万,“一时治绩炳然”。在张居正去世后,反对派对新政进行了猖狂的反攻,导致改革以失败而告终。(2)张居正经过多年的官场历练及恩师徐阶的影响,他学会了隐忍求全。

《明史卷•张居正列传》载:居正为人欣面秀眉目,须发至腹。敢于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澈也。在严嵩与徐阶的政治角逐以及严嵩罢相后徐阶与高拱的权力争斗中,能够左右逢源,在内斗不断、相互倾扎的内阁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展现了其为人处事之精明以及极高的政治韬略。后经徐阶推荐,张居正被安排任裕王府讲官,裕王朱载屋即为后来的隆庆皇帝。

这一切都为张居正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其政治声望逐步提高,为而后一路升迁打下了基础。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继位,他看中了曾为自己讲学的张居正而加以提拔,张居正自此进入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病故,太子朱诩钧即位,改元“万历"。张居正伙同内监冯保排挤走高拱,张居正得以升为内阁首辅,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十年。

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于是国家军政大事基本都由张居正裁决。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希望张居正能把朱诩钧培养成一个好皇帝,并能替神宗处理好国事,直到皇帝亲政。如此张居正既是内阁首辅又是皇帝老师。从隆庆六年(1572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这十年期间,张居正身为帝师,他精心安排神宗的培养教育,亲自编写教材,即考究历代帝王事迹《帝鉴图说》;身为首辅,他竭尽全力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使得朝政焕然一新,人称张江陵为救时良相。

因此李太后和神宗对张居正恩礼有加,“封爵至左柱国加太师、中级殿大学士,增岁禄二百石,荫一子锦衣指挥金事进同知”。(3)张居正得到了太后和皇帝的赏识,为了升迁与自保,其费尽心机,之前曾与内监冯宝连手,排挤陷害高拱。权势熏天的冯宝乃一小人,阴贼险狠,张居正所恃,惟一冯宝,冯宝所恃不外张居正,二人沆瀣一气,狼狈相倚,权倾朝野,为报冯宝,张居正竟放任自流,这也是张良相的一个弊端呢。

然张居正死后,冯宝亦失宠,在张居正政敌反攻倒算,诽谤污蔑之词不绝于耳,于是凉薄寡恩之神宗夺其官,籍其产,戍其子弟,且任阉竖张诚 勒索财贿,株连亲族,逼死其子敬修,而未闻查究。《中国通史》载:(张居正)被革除封号,抄没家产,他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次子张嗣修和他几个孙儿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他执政十年的一些改革,便像皂沫一样地幻灭,明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一天天走向没落的深渊。

寺、庙、祠、观、殿、庵怎样区别?

贵州省梵净山简介

“寺”,指僧众供佛、居住之所。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摄摩腾、竺法蘭以马白驮经东来,初止於鸿胪寺,遂取寺名,立白马寺于洛阳雍关西。梵语称寺为“僧伽蓝摩”。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以伽篮僧寺名,隋焬帝大业中改称道场,至唐復名寺。“庙”,也作廟。系旧时供祀祖宗的屋舍。也称供祀神佛的屋舍。史记《封禅书》有:“而雍有日、月、参、辰”、…諸布、诸严、諸述之属,百有余庙。

”说。又作帝王庙号的略称,魏书《太宗纪.三》有:“帝(石跋嗣)崩於西宫…上諡曰明元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称太宗。”又如,明帝“世庙”朱厚熜(世宗),因世庙时重玄字;用修不敢不避。“祠”,祈祷的庙堂也。《万石君传》述:“(慶)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说。“庙堂”,是宗庙的明堂。

庄子《秋水》有:“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说。凡古代帝王遇大事,告於宗庙,议于明堂,故也以庙堂指朝廷。“观”,作闕。原为宫门前的望楼。又指道教的庙宇。唐康骈《剧谈录.下.慈恩寺牡丹》有:“至于佛宇道觀,游览者罕不径历。”述。新唐书《李叔明传》上书:“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

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记。“殿”,古代高大的房屋,通呼为殿。后专称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奉神佛之所为殿。明清时的宫殿,前称宫,后称殿。如文华、武英、太和、中和、保和皆曰殿。亁清门内如乾清、坤宁等皆曰宫。《战国策.魏四》有:“仓鹰撃於殿上。”之叙。汉书《霍光传》有:“鸮数鸣殿前树上。”之载。“庵”,作菴。

《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高俅的权力并不大,在宋朝他都没有单独的传记,另外他虽然是奸臣,可是都不能入围“东京六贼”,所以高俅只能算个小角色。《水浒传》中有个高俅高太尉,他陷害林冲,迫使林冲家破人亡落草为寇。并且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后,高太尉更是和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一起陷害宋江、卢俊义等人,用毒酒毒死了卢俊义和宋江等人,昔日的梁山好汉除了个别人外,都不得善终。

高俅这个人物并不是杜撰的,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并且上位手段其实和水浒传中也差不多。历史上高俅一开始是苏东坡的贴身秘书,苏东坡觉得高俅这人以后一定可以成材,待在自己身边屈才了,就把高俅送给了他的朋友驸马都尉王诜。王诜,字晋卿,他是宋神宗的妹夫,宋徽宗(神宗的儿子)的姑父,据说王诜娶了宋神宗的妹妹却招花引蝶,使宋神宗的妹妹抑郁而终,宋神宗一气之下把王诜给流放了。

等到神宗驾崩,哲宗(宋神宗的儿子)才把王诜重新招回京城,再次为官。王诜这个人也是个风流才子,爱好丹青,还多才多艺,和端王(没当皇帝前的宋徽宗)关系很好。有一次,端王和王诜一块上朝去,到了殿外端王发现自己的头发有点乱,于是就想整理一下头发。可是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觉得王诜的篦子刀不错,样式很好看,也很新颖。

赵佶就对王诜说:“你的这个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啊!”王诜看到赵佶很喜欢,就说:“没事,这样的篦子刀我做了两个,有一个一直没有用过,晚会我让人给你送去。”晚上,王诜就派高俅给端王去送篦子刀,高俅到了王府,看到有一群人正在玩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差不多),正好球到了高俅脚下,高俅露出了一种不屑的样子,他还不知道是王爷在踢球。

赵佶说:“你会踢吗?”高俅年轻气盛,说:“会踢啊!”就这样高俅得到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平生所学都发挥出来,球踢的出神入化,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梅西。赵佶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并且给王诜回话,你的篦子刀很好,但是我要连同派来的人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府的人,并且还是端王赵佶最喜欢的球员。本来高俅进入端王府只能算大富,毕竟王府的赏赐不少,肯定也算有钱人,但不能算大贵,毕竟端王只是闲散宗亲,当今皇帝是宋哲宗,高俅很难进入官场。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了,宋哲宗也算是个英主,只可惜英年早逝。哲宗无子,向太后主张让哲宗的弟弟赵佶继位,大臣章惇反对赵佶继位,并且说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是向太后还是在朝臣的支持下立了文艺青年赵佶为帝,也就是宋徽宗。赵佶从端王升级为皇帝,高俅作为潜邸的玩伴,自然备受重用。

由于高俅没有功名,做文官是很难了,因为在宋朝没有功名做县令都难,成为宰相更不可能了。所以宋徽宗对高俅很喜欢,文官之路不通,那就走武官,宋徽宗先让高俅到刘仲武麾下刷战功,然后皇帝亲自提拔,高俅自然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殿帅,并加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高官。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

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高俅虽然在小说中比较出名,发迹的过程小说中和历史也比较符合,可是就高俅在宋徽宗朝的影响力而言,高俅就是小角色,因为殿帅府太尉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大。那么这个高太尉号称殿帅府太尉,他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要知道这个职务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宋朝的兵制。

宋朝是结束了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建立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靠着造反起家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都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也对手下的大将不信任,毕竟他原来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大将,靠着掌控军队来实现了黄袍加身,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收回兵权。宋朝的军队有三种,分别是禁军、厢军、乡军,其中禁军是主力军队,后周时期禁军也是精锐军队,赵匡胤就曾经是禁军统帅。

由于赵匡胤就是靠着禁军当的皇帝,所以宋朝建立后,就对禁军进行改革。从后周末期开始禁军就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共同掌管,殿前司有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司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马步都军指挥使、都虞候、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赵匡胤登基之前是就是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最高武官,负责殿前司的所有事务,赵匡胤登基后,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登基时,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起兵反抗过,不过被赵匡胤打败了,李重进身死,马步军指挥使由赵匡胤的心腹韩令坤接替。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算是稳定了局势,刚稳定没多久,赵匡胤就对他的老伙计们下手了,比如平定了李重进,马步军指挥使韩令坤韩令坤就被解除了兵权,出任成德节度使。慕容延钊也被解除了殿前司都点检,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并且因为赵匡胤当过都点检,所以后来宋朝没人再当这个职务。

当然被解除兵权的还有石守信等人,赵匡胤登基前石守信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宋朝建立后,石守信还当过马步军指挥使,但是没多久,也被解除了兵权。就这样,赵匡胤登基后的方法是,殿前司的都点检和副都点检都没有了,殿前司的最高武官是都指挥使,而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也没了,副马步都军指挥使和都虞候也没了,只有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

其实赵匡胤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几个品级比较高的武官都去掉了,还把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这样禁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一起掌控,合称“三衙”。三衙的武官,也都是赵匡胤后来提拔的新人,在军队影响力不如石守信等人,并且三衙都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控军队,这样掌控军队的有九人,分别有自己统领的禁军。

三衙的调兵权在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正二品文官,所以宋朝是运用的“以文制武”,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三衙的禁军又被九人分别统领,这样武将就很难发生兵变。同时,宋朝的精锐军队一半多都在京师,地方节度使根本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权力,也无法与中央抗衡。后来统领禁军的又加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一共十一人,都是禁军的统帅,都有自己的亲军,但是没有调兵权,底下部队经常轮换,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真正的达到了零利率的造反。

宋朝改革后的殿前司最高武官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当的就是这个官,俗称“殿帅”,从二品高官,至于高俅的“太尉”是官阶。宋朝前期有太尉,这个是虚职,属于加衔,正一品,但是宋徽宗改革了,把武将和文官都实行官阶制度,类似于现在的级别和军衔,武将最高就是太尉,所以高俅作为殿帅,称太尉没有不妥之处。宋朝后期,很多的高级武将都可以被下面人称为“太尉”,这个太尉和之前的三公“太尉”完全不一样。

准确的来说,只有统领禁军的十一个高级武官才有资格称为太尉,至于别的武将都是民间的称呼。高俅是殿帅府太尉,也就是殿前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什么意思?就是高俅负责殿前司下面的禁军训练和统领,完全不是大家认为的,高俅是军队总司令,禁军总司令什么的,只是负责他统领的禁军日常训练,并且还没有调兵权。

明面上感觉高俅,权力很大,实际上他只统领禁军的九分之一或者十一分之一,还是只有管理权,其他的几个禁军将领根本不受高俅领导,禁军直接还会轮番和地方禁军换防,根本没有一支军队一直被高俅掌控,想造反或者权势很大,根本不可能。北宋时期守卫开封府的军队也由禁军负责,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

马军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步军都指挥使也是正五品,地位在殿帅之下,称为“马帅”和“步帅”。宋朝还实行的以文治武,武将地位低下,不管是殿帅,还是马帅和步帅,对于宰相来说都是小角色,三衙统兵官见了宰相要行礼,所以高俅和蔡京、童贯等人相比,还差的很远。比如,历史上南征方腊,就是让枢密使童贯领兵去镇压起义,没听说过让殿帅府太尉高俅领兵去镇压起义的,像高俅这样的禁军武官,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如果让你领兵,皇帝能放心吗?小结:宋朝重文轻武,禁军统帅,看似很厉害,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权力,高俅管理的军队可能经常轮换,也就是说他手里的禁军有可能经常变换,达不到真正控制禁军。

并且高俅管理的也不是全部禁军,调兵权在枢密院,也就是在皇帝,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高俅的存在感真不高。不过,历史上高俅确实也不作为,训练禁军不用心,玩了很多花架子,禁军战斗力低他也有责任,但是如果把北宋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身上,那真是太抬举他了。并且当年宋徽宗南逃时,童贯和蔡京都跟着徽宗南逃,童贯还不让高俅跟着,让高俅带领一部分禁军,守住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一看人家不带自己玩,就回到开封,正是因为这样,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才没有清算高俅,高俅在靖康之耻前善终。

文章TAG:村里留下来的古树只有三棵了本保殿简介怎么写村里留下留下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