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诗歌的韵律与通灵,四言诗为什么没韵律

诗歌的韵律与通灵,四言诗为什么没韵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9:11:06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律:音律、声律和韵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原因很多。谢谢推荐!意境和韵律对于写格律诗同等重要。须知学术有专攻,以前没认真研究过,开始闹点笑话也没什么。其实,在先秦以后,四言诗在汉魏晋几代一直都是古诗的主要体式之一,直到南朝才迅速没落。

为何《诗经》之后,四言诗经文体没那么流行了?

这题问得颇有深度的,故不请自来:的确,如题所述,《诗经》之后,除了陶渊明因取径《诗经》尚可循迹外,汉魏的四言乐府已很难窥视到《诗经》之痕。我们知道《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由十五国采集的土风民歌,雅是周王朝宫廷宴享和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歌辞。赋、比、兴则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与风、雅、颂一起合称“六义”。

《诗经》的创作时期,主要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后由孔子修订为《诗三百》。这期间正是古汉语的发育时期,其中一个明显特点是汉语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由于《诗经》中单音节词的大量存在,使诗经体出现了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借助叠字或虚字才能构成四言诗,2/2句式的基本节奏。《诗经》中,单叠音词就一共出现359 个。

《诗经》中也存在大量出现在实词前,没有明确意义的虚词。再之,因为语法结构在当时还在发展阶段,往往需要两个四言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实,在先秦以后,四言诗在汉魏晋几代一直都还是古诗的主要体式之一,直到南朝才迅速没落。但以曹操、嵇康为代表的汉魏四言乐府,除了小部分传承《诗经》雅颂体的句式以外,大部分诗句的句式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筱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双音节词的广泛应用,使句子很易达成2/2节奏。语法的成熟,也使单个四言句便能形成独立的语法结构。其形式上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构章层次上也更加多姿多彩。综上所言,《诗经》体的没落,是汉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依然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写诗时,韵律和意境哪个更重要?有哪些不押韵的古诗名篇?

谢谢推荐!意境和韵律对于写格律诗同等重要。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格律?什么是格律?是指格律诗也叫近体诗:韵、平仄、对仗在诗中安排的一种规律和格式。格:起、承、转、合、平仄、对、粘、替、对仗和押韵。律:音律、声律和韵律。格律是格律诗的规则和约束,是学诗的门槛,如果没有格律,那就不是格律诗,饺子没馅还叫饺子吗?什么是意境?诗人的主观感情通过借助于景象,来想象或幻想达到一种艺术境界!情与景遇,而情愈深。

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现代诗意境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格律诗:格律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格律诗之所以诗味隽永,流传千载,就在于它遵循创作规律,用景物塑造,开拓意境,形象的对现实生活反应,抒写情怀。只是追求格律没有意境的诗,空洞失去欣赏的价值,只有意境不遵循格律,何谈是格律诗。"诗圣"杜甫的诗,格律严谨、尽工尽善、写意传神,才堪称佳品!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被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韵、对仗,平仄都非常工整严谨、融情于景,浑然一体,有着交强感人力量,谁人不为之叹!所以,格律束缚不了意境,意境也不可放宽格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意境和格律完美结合才是一首好格律诗!喜欢古诗就别对格律望而生畏了!。

三首词作,我家先生说韵律都没问题,为什么我还是挨骂了?

谢邀!先说词,再说理!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为原则,您的词作第一首中的这一句“留下闲愁些个”最妙,不让别人。都说李清照作词常用口语,你却不知,天底下最难玩的就是口语入词,千古以来敢以口语入词却不显俗气的超不过三个人。你初开始填词,如何站在最高峰处么?就好像九岁的你刚学会九九乘法口诀表,有人就递给你一套奥术题,让你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挨骂!填词用口语容易,然而写出格调写出情致却是难于青天,不是我吹,这一点连你先生都不可能做到!何况你是呢?仅以这三首词论,你把李清照常用的组合换进去,倒不失一个办法。

比如第一句“忙里青春瞥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忙里,青春,瞥过。李易安有一句“醉里插花花莫笑”替换忙里,李清照喜欢梅花,青春不妨用梅花替换,瞥过改成和梅花相关的李清照词里的动词,如挼看,惊破。所以,第一句就变成了“醉里梅花惊破”,按这种方法把古人的常用组合嵌进去,全词就变成了醉里梅花惊破留下闲愁些个浅碧满横塘与结春光一朵同座,同座没个情怀教我?(尾句你的是白云,前几句都表明人在院子里,尾一句如何白云?)我拼凑得极烂,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我们说一说理你为什么不教你先生如何做锅包肉呢?然后告诉他火大了,糖放多了,水放少了。你告诉他,他连个锅包肉都做不明白。所以你很不高兴!你要含蓄地告诉他我尊重你喜欢诗词!请你也尊重我的喜欢打麻将!我喜欢西服,你喜欢牛仔,然后我逼着你天天穿西服?把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强加给别人?爱一个人,不能爱到尘埃里!。

有些对联,平仄、韵律都不分,且无任何意境,却很多点赞为什么?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了一些现象,也挺有趣。真正懂的并不是很多,跟既有的各种文化层次,并没有很大关系,非经过对诗文有些基本研究不可。平台上,其实还有些高知层面,但不懂对联的也大有人在,甚至是作协会员,诗词协会会员,大学教授,且是文科教授,也不尽然。须知学术有专攻,以前没认真研究过,开始闹点笑话也没什么。只要掌握基本要求,规律,也不是太难。

在我看来,要求不高的话,有个中学水平,就可以学好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是讲究平仄韵律的,思想意境格调,是有机的整体,具有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文字作品,简单的可以脱口而出,难的说实话可能一辈子穷其所学,也难以对出。正应为如此,才有各种不同层次者参与到这项文字游戏中。大凡参与者,大部分是好玩,凑热闹,打发时间,交个朋友点个赞,礼尚往来,互相致意,这是个好现象。

如果你有心钻研这门学问的,以此为课题,恐怕得不赏失,虽说平台上不乏精品,但搜集起来很难,含金量低,专业者就费工费时了,浪费了宝贵时间,应该另谋高枝。我本人在游戏中,比较认真,但时有懈怠,并没有过多锤炼就交差了,图个乐,有时也免不了打个趣,但有底线,一定要讲究语言文明,以诚待人。好了,谢谢题主,谢谢各位师友。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按平仄韵律创作诗词呢?他们真的会写格律诗词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人一直认为,不管是写古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也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写赋,诗词的意境是灵魂,诗歌的格律是辅助。一篇很好的诗歌,只要能很好地将意境突出出来就行了,根据意境的需要,能讲究点儿平仄押韵就讲究,不需要讲究的就不讲究,只要能将意境写得充分生动,写成打油诗又有何妨?从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本意是平民化的,是比平常说话更生动更活泼更形象更能达意,一般人都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诗歌还算什么好诗歌?古代的《诗经》、《楚辞》和后来的汉乐府等诗歌,大部分都是从民间采集来的,都是当时的大白话,没什么娇揉造作,都是以景衬物直舒胸意,读来让我们不能不感叹那时的诗情歌意,我们无法超越。

那时的诗歌就从不讲究什么平仄押韵,从不讲究工整对仗,都是随心意尽情触景而走,极尽淋漓酣畅,适当讲究对仗长短句,也是为意境服务的。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诗歌与平民百姓严重脱节,成了高门士族们歌咏风雅的专利,开始讲究起平仄押韵,开始推敲起句式的对仗工整,形成了所谓的近体诗,什么绝句律诗,条条框框,严束紧缚,词斟句酌,平民百姓真的很难懂很难会,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上层文化。

宋以后也是因为格律诗格式讲究太多,就摹仿写起了古乐府诗词,相对于格律诗来说,可长可短,松散了不少,平仄押韵也不太讲究了,但仍与平民阶层有一定距离。到了元、明、清朝,诗歌就进一步向平民化发展,出现了元曲、杂剧等,长期使用的文言文也向平民化发展,出现了以白化为主间杂文言的小说。民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开启了白话文运动,官方公文也以白话文为主,诗歌也以白话诗歌为主,产生了不少优美的白化诗歌,也出现了不少现代诗人。

只是近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诗歌发展方面,出现了一种严重复古倾向,大有将白化诗体压制的感觉。网络上无论是联句对诗,必讲究格律押韵,不平仄押韵的联句、诗词,意境再好也会让那些深懂格律的老学究们嗤之一鼻,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原因很多。一是社会错觉。当前一言诗歌,必是唐诗宋词,似乎只有唐诗宋词才是诗歌,其他的《诗经》、《楚辞》大都诘屈聱牙,混沌难懂;白化诗歌,气势无力,平白无华。

二是国家推动。中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歌大都是唐诗宋词,而且近年各电视台大开诗词大赛节目,比赛吟咏背诵的大都是唐诗宋词,这就在无形中对格律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一些顽固专家学者的推崇。在一些诗刊杂志上,或一些诗词大赛上,一些诗词专家学者,对创作的近体诗,严格以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凡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无论意境多么好,多么新奇,多么有魅力,他们都不予理睬,不予采用。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还提倡,写格律诗越有古意越好,越仿古越好,现代的一些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网络通讯等等东西最好不要出现在格律诗中,否则就没近体诗韵味了。真不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出生到唐宋时期呢?那时触手可摸的可都是“小桥流水人家”了!四是个别觉得自己懂格律诗者的炫耀。个别人在学格律诗方面,确实下了一翻功夫,对格律诗的什么平水韵,什么平平仄仄格式,都有所了解掌握,因此就感到自己掌握了写作诗词的精华,对不按格式套路出句的诗作,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以此显示自己高深的学问。

自然他们也就非常坚持写诗必须讲究格律了,他们觉得不讲究平仄押韵的诗词,就不能称为诗词了。不同的地区,方言语音不一样,尽管全国普及普通话,但各地音调的不同很难纠正,格律诗的平仄很难把握。诗歌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没有浓情深意,真实感慨,写出来的诗词无论多么符合格律要求,也只能是无病呻吟,没有一点意境,很难流传的。

同时,诗歌也要接地气,让平民百姓都能看懂,只有人人明了吟诵,诗歌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才能很好发挥诗歌的作用。诗歌在平民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赋予一些文彩。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在意境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讲究些平仄对仗,以达到语句的抑扬顿挫,使意境表达得更淋漓尽致,更有气势,更有魅力。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同时代的杜甫却严格按照格律?

思想内容是灵魂和主旋律,格律是特殊时期的诗词工具,是为主题服务的。 格律用好了是“鬼斧”,用不好就是刽子手。 古代的四大美人,按照现代专家的标准也许就不美了。马云是因为他的大脑成功的,而不是外衣、身材、脸型。 写诗词也不要削足适履。能完美结合是高手,不结合也许是更高手。

古代没有普通话和拼音,那么古代文人是如何把握好诗词的平仄、韵律的?

前面回答的好像只回答了一半,这里问的还有古人怎么把握平仄规律的,而不是只问用什么话去把握的。除了古代语言的平上去入四调之外,写诗词的平仄是有规律方式的。其实,这种方式我们如今也经常用,就是平常中多用到的成语。如果你仔细留意的话就会发现,除却有一些字古代的平仄跟现代不同之外,(比如“竹”,“国”等)大多数成语都有这种规律,那就是第二个字跟第四个字平仄是相反的。

比如“天南地北”、“百听不厌”、“玉树临风”等等,每逢双数字,平仄就会变化,写诗词也是如此。这条规律来自于音乐旋律变化的原理,使我们吟诵诗词的时候,可以抑扬顿挫,产生美感。不信你可以全用平或者仄写几句试试。我们读诗词的时候,重心都在偶数字上,所以在诗当中是两个字、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你可以引用一首诗试试。

因为这个节奏的关系,所以格律诗中,七言的格式就是上4下3,五言诗就是上2下3。意思就是“上”部每两字为一个节奏,“下”部则是2加1,或者1加2,又或者1 1 1。我这么说你可能不明白,我举个例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上句“寒雨”、“连江”就是2 2,“夜入吴”就是“1 1 1”;下句“平明”,“送客”是2 2,“楚山”,“孤”是2 1,统称上4下3,五言就是去掉前两个字,所以就是上2下3。

如果颠倒了会怎样呢?随便写个反面例子,“新文化有新风貌”,按照我们格律的原理,是“新文”、“化有”、“新风貌”,2 2 3,这样念起来有旋律的美感,但是意义跟节奏不统一,他的节奏是“新文化”、“有”、“新风貌”,这样重心就落在第三个字,成了上3下4,读起来就没有诗的美感,好像念一个句子。你也可以尝试其他的,举一反三。

文章TAG:韵律四言诗通灵诗歌诗歌的韵律与通灵四言诗为什么没韵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