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关于戏曲的有关历史知识,中国戏曲有什么特点

关于戏曲的有关历史知识,中国戏曲有什么特点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7:54:14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老旦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刀马旦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

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马旦的戏,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

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

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

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末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豫剧在中国戏剧中有什么之荣?有什么特点?

豫剧在中国戏剧中有什么之荣有什么特点

我这里先介绍一下关于豫剧的发展过程豫剧(原名河南挷子)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在清代乾隆年间流行的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剧种,其唱腔名(弦索腔),亦名(女儿腔),俗称(河南调)其声调和高腔差不多,但邦腔时不用人和而用弦索代替。在河南土生土长的唱腔(河南调)的基础上,承继了(弦索腔)的传统,并吸收了陕西挷子(主要是同州挷子)的成份,这就是初期的河南挷子。

最初在农村靠着山唱,所以豫西挷子又名(靠山吼)。当时化妆服装极为简单,乐器也只有一把小胡琴(皮弦)、一个月琴、横笛和梆子。河南梆子先在豫西形成,渐次向山东、安徽各地流传,因唱调的稍有变化,可分成:肥县以东,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从豫西往东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再往东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从豫西向黄河以北发展的一支叫(大油梆),又有一支从豫西向西南发展,称着(南阳梆)。

其主要的代表是豫西调和祥符调(祥符调与豫东调分别甚微),豫西调特点是真嗓(即大本腔),唱时尾声低落,声音圆润,吐字清楚,适宜表达慷慨悲歌情绪,豫东调、祥符调则用假嗓(即二本腔),唸自多用河南土音,唱时声音高亢,花腔多,宜于表达愉快情绪。豫剧的传统剧目,甚为丰富,有四百八十多个。豫剧在安徽流传较久,阜阳、蚌埠、淮南专业剧团。

阜阳豫剧艺人,曾以豫东调为基础,创造了具有安徽特色的(沙河调)。豫剧的现代代表常香玉常香玉,河南巩县人。1922年生。九岁随父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幼功深厚。十岁登台,十三岁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为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迴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参加第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唱腔奔放多变;表演苍劲清新,细腻大方。他的代表作是传统戏剧《花木兰》,拍摄于1956年。他还以表演《抄红》、《断桥》、《大祭桩》、《人民欢呼》、《红灯记》等现代戏而闻名。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学校校长。

文章TAG:中国戏曲戏曲知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