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大皇帝司马炎怎么开局加怒气,晋武帝为何催促司马攸回封地

大皇帝司马炎怎么开局加怒气,晋武帝为何催促司马攸回封地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16:57:35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洛阳纸贵”一事就出现在当时司马炎统治时期。可以说当时也算是一个盛世时期吧。可是到了司马炎统治后期,他逐渐变得懒于管理朝政,生活上也是非常的奢侈腐化,朝廷中大量任用宗室贵族,国家的发展基本处在非常混乱的状态。另外司马炎错误的选定接班人也为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埋下伏笔。在八王之乱持续十多年中,国家经济不断衰退,百姓流离失所,原来的盛世一去不复返!历史上对于司马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观点各不相同。

司马炎究竟是一个宽容的皇帝还是一个猜忌的皇帝?

司马炎应是一个宽容的皇帝。其理由如下:1.司马炎取代魏政权后,迅速灭了东吴,建立了西晋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权,他登基之后,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糸统的调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动乱;2.对曹氏家族虽然进行斯杀,但尚未灭及九族;对东吴投降来的将领、孙权的后代并未进行屠杀,从某种角度来讲,相比其他朝代的皇帝还是宽容、仁慈的;3.致于在分封疆域吏官方面,虽然有些猜忌,但最终来解夺疆域吏官的兵权,相对刘邦、朱元璋、朱棣、皇太极来说,应算得上宽容的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之初,为何要大封司马家族子弟为王?

这主要是因为曹魏灭亡的前车之鉴。要分析司马政权为什么要采用早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分封制”,就得从曹魏政权的灭亡原因说起。曹魏怎么灭亡的呢?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唯才是举”的后遗症封建王朝在用人方面有一个共同点:用忠不用贤。就是说,宁可用一头笨一点却听话的猪,也不用勇猛却桀骜不驯的狮子。简言之,猪用着放心,自家江山没有内部威胁,会相对稳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和杯酒释兵权都是这个原因)。

可是,以务实和经世致用为用人标准的曹操却完全摈弃了这一套,不管出身,不管人品,唯才是举。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求贤令》里:“天下未定,求贤之时,若必廉士而后用,齐桓何以霸?今天下行无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唯才是举,我得用之(建安十五年)”。“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陈平岂有行哉?苏秦岂守信哉?有司明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建安十九年)”。

“天下得无高水异质,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二十二年)”。他以管仲、陈平和苏秦等人为例,明确指出,“才”是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曹操凭此白手起家,迅速一统中原;另一方面,造成了曹魏人才集团大规模的“有才无德”,像贾诩、司马懿等人,这群人在曹操麾下都俯首帖耳,但曹操一死,牛鬼蛇神就都蹦出来了。

二、曹丕的自剪羽翼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西周、汉初的“分封制”,春秋时期鲁、宋等国的“亲亲上恩”都属于此类,就像现在的家族企业,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春秋的礼崩乐坏、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也均源于此。曹丕正是看到了宗室相残的悲剧教训,从一掌权就开始选择性地排挤宗室,或斥、或贬、或炒,反正是自家兄弟尤其是那些能力出众的不受待见。

这一点除了著名的因“世子”之争而写成的《七步诗》外,在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更有很好的体现,曹洪、夏侯惇等功勋元老都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这种矫枉过正做法的弊端在司马氏篡权的时候暴露无遗:整个朝堂上除了心向司马的就是看热闹的,唯独没有自家兄弟站出来说话(剩下的曹宇、夏侯献、曹肇、曹爽等人除了年老体衰就是纨绔子弟)。

三、曹丕破坏了政治平衡细数中国历代王朝,他们的中前期政权都非常稳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方权力能实现制衡,或者说“政治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王朝马上就走下坡路。西汉。宣帝之前,皇权、相权、外戚三方完美制衡,而且历代皇帝都几乎是“立贤不立长”,他们都有能力控制和维持这种平衡。但是当汉元帝刘奭即位的时候,第四股势力——宦官——又掺和进来,再加上皇权变弱,西汉立马进入衰亡快车道,让外戚给亡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一生几无瑕疵,但是,他看到了西汉相权对皇权的干涉和牵制,于是果断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他忽略了一件事情:这种局面需要一个强悍的皇权来压制和掌控,他和儿子汉明帝刘庄都具备这种能力,其他人就不好说了。结果也没出意外,从第三代起,皇帝非弱即幼,外戚和宦官开始轮流坐庄,帝国也亡在了这两伙人手里。

文章TAG:攸回司马炎晋武帝开局封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