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清宫内务府制造御用器物的机构叫什么,《甄嬛传》里的内务府到底是个啥机构

清宫内务府制造御用器物的机构叫什么,《甄嬛传》里的内务府到底是个啥机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1 15:53:09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这样的抵押,简直是变相地把宫内财富当做垃圾卖给宫外的关系户,已经不仅仅是盗取皇室财产的问题了,而且涉及破坏、盗窃国家文物了。这样的财产转移,内务府经常进行,一旦借口开销紧张就把紫禁城的金银财富文物古董拿到宫外“抵押”。每逢此时,就连社会上的报纸都看不过去,大张讨伐,内务府免不了出来辟谣或解释,成为坊间一大谈资。

溥仪多次整顿过内务府,可惜都无功而返。先是从宫外找了一个人,“空降”为内务府大臣,结果只干了三个月就“回家养病”去了。后来,溥仪遇到了郑孝胥,被郑孝胥的忠心和能干所打动,破格任命这位汉族大臣为总理内务府大臣,并且“掌管印钥”。溥仪和郑孝胥都对整顿内务府信心满满,一心要革除弊端、开源节流。郑孝胥甚至都计划好了,改革后的内务府只要保留四个科就可以了。

他一上任就来个下马威,把原任堂郎中开除,安排信得过的人接任。可从此内务府就像瘫痪了一样,要钱没钱,要东西找不到东西,堆积如山的账本成为纸纸空文。锐意改革的郑孝胥又采纳一个司员的建议,将宫中各处祭祀的大批果品糕点用泥土和木雕的代替,节省资金。宫中数以百计的太监就是靠供品“创收”的,郑孝胥罢供品将这些太监全都得罪了。

如此一来,郑孝胥的“新官两把火”就使自己成了整个内务府系统的敌人。有人给他寄恐吓信:“你正在绝人之路,你要当心脑袋。”与此同时,溥仪派去整顿颐和园的“帝师”庄士敦也接到了恐吓信。信上说:“你如果敢去上任,路上就有人等着杀你。”郑孝胥等人不后退,依然执着地“钉”在内务府。内务府上下对此恨之入骨,决心扳倒他。

走溥仪皇帝的路线看来是不行了,他们就从外部入手。很快,民国国会里就有一批议员提出了议案,要废止皇室优待条件,还要接收紫禁城。理由除了溥仪参与张勋复辟外,还有非法“赏给汉人郑孝胥紫禁城骑马和援内务府大臣”。溥仪在放手让郑孝胥整顿内务府的同时,请人清点紫禁城收藏的字画古玩。不清点还好,一清点宫中的好东西越来越少。

铜器玉器、书法藏画、金银珠宝源源不断地流到宫外去,在文物市场上公开叫卖,轰动了中外。这些舆论反过来给溥仪、郑孝胥等人很大的压力。民国内阁内务部还颁布了专门针对清宫贩卖古物出口的《古籍、古物及古迹保存法草案》。溥仪曾和郑孝胥等人商量将四库全书运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换取稿费支持“光复大业”。结果,这批书被民国当局全部扣下了。

最后,溥仪的生父载沣出面了,告诉溥仪说“郑孝胥的办法值得斟酌,如果连民国当局也不满意,以后可就更不好办了”。而内务府大臣绍英带着一如既往的恭顺和胆小怕事的样子,告诉溥仪说民国步军统领王怀庆对郑孝胥的做法也很不满意,王怀庆说如果再叫郑孝胥闹下去,民国如果有什么举动,他也就没办法帮忙了。溥仪害怕了,郑孝胥主动“恳请开去差事”,只做普通的宫廷顾问。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清宫女子手上带的指甲套叫什么,有什么讲究

清宫女子手上戴的指甲套叫“护甲套”或“护指套”或“金驱”。其实,护甲并非是清代专属,存在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吉林省老河深地区出土的汉代金护指即可证明。女性为什么要戴护甲呢?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戴护甲的人群都不需要再从事体力劳动,护甲既能够保护指甲,也能直接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所以,护甲的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造型也华丽、多样。

再深想一层,这就源于古人独特的审美了。《诗经·卫风·硕人》云姜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指如削葱根”。可见,古人觉得女性的手要白、长、尖才美。所以,女性选择戴蓄指甲来延长自己的手。唐代顾况《宜城放琴客歌》夸女性有“头髻鬈鬌手爪长”的句子,可见这一习惯的普及。但指甲养长不容易,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器具来保护指甲了。

更不用说造型精美的护甲可以直接满足对手指的装饰效果。清代护指大多卷成锥桶状,套至手指中上部,下宽上尖,称弓形,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最多可以带四指,日常一般戴在无名指和小指。护甲成对制作,但是后妃们一般并不成对佩戴。护甲既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自然要有所差别。一般都长度都不能超过皇后或太后。

历史上乾隆有自己的宫殿,为何却经常住在养心殿?

文章TAG:内务府御用机构器物清宫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