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 > 问答 > 游戏经验 > 三国古战场怎么抢旗子,一本书看懂古战场的旗帜语言

三国古战场怎么抢旗子,一本书看懂古战场的旗帜语言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30 18:12:33 编辑:游戏知识 手机版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没有今天这种高效的通讯设备,所有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传兵令和旗帜。古人打仗的旗帜绝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用于军事上的指挥联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未来水世界》?海盗在攻打环礁作战时,完全依靠指挥船上的旗帜进行指挥。在指挥船爆炸以后,海盗立即陷入混乱。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军事旗帜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分为这几类:其一,单纯的联络旗帜。这种旗帜主要用于平时行军、宿营、训练等等的联络工作。打个比方:先锋的部队古代还要负责工兵工作。如果遇到路障或者道路有问题,先锋部队就要打起联络旗帜,后面部队也一样打起来,这样整支部队就知道这么回事,暂时停止行军或者选择别的路。这种旗帜传递速度非常快,且不容易失误,比传令兵有效的多。

其二,战时指挥。战时的指挥很多依靠旗帜。主帅下令进攻,中军会打起专门的旗帜,各部就开始进攻了,当然也有擂鼓等其他辅助方法。主帅下令暂停,中军又有其他的旗帜,部队就暂时停止前进。另外还有包抄、侧击、拦阻等等,都有专门的指挥旗帜。古代大战基本都是白天,旗帜是最有效的。所以,很多小说里面说武将带着部队冲入敌人中军砍旗,就是破坏敌人指挥的意思,意义非常重大。

其三,识别旗帜。古代部队之间的识别以及主帅对部队的识别,主要依靠旗帜。大家看日本战国电影,发现武士作战的旗帜非常多,颜色还五颜六色。这不是耍酷,主要是为了识别。其四,牙旗这是什么?资料上这么说: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牙旗是军队的象征,也是军队的荣誉。古代出征前,都要祭旗。

古代战场上是如何分辨敌军友军的?

以秦汉为例,秦汉的军事训练非常系统和专业。其主要宗旨是“一入习战”到“教成三军”。首先,要学习兵法与战阵,接受队列、阵型训练。《汉官仪》说:“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官兵皆肄孙吴六十四阵,名曰乘之”。所谓“肄兵”、“讲肄”,主要当指学习兵法。《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总结了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实战经验,到了汉代,仍然是兵学的经典。

所谓的“习战阵之仪”,就是演练阵法,包括军事编制的序列、队形操练等。英国军事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他的《剑桥战争史》中如此评价:“只有两大文明发明了步兵操练——中国和欧洲!”汉军战士要学习和掌握方、圆、锥形、钩形、雁行、箕形等阵的站位和队列变换,熟悉旗帜金鼓,熟悉用来表明士兵身份位置的章、幡、负羽,这些都是当时军人最基本的技能。

章是士卒及其他参战的平民皆应佩带的徽识。《墨子·旗帜篇》说:“吏卒民男女,皆辨异衣裳徽识。”又说:“城上吏卒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中军置之胸。”但《说文》中只说:“徽,徽识也,以绛徽帛着于背。”据此,可推知徽识佩于背部的为最常见。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大墓陪葬坑出土陶士卒俑背后佩带的长方形徽识或即为章(图一:1)。

幡的等级比章要高一些,在汉代,应是军官佩带的。它有时也被称为徽。《文选·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薛综注:“挥为肩上绛帜,如燕尾者也。”挥是徽的借字,唐写本《文选》此挥字作徽,可证。杨家湾陶俑中有的在肩部披有带许多尖角的长巾,与所谓“肩上绛帜”极相近(图一:2)。兵书《尉缭子》里就有详细的说明: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如此,卒无非其吏,吏无非其卒。见非而不(诰)[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  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退]为辱众。

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也就是左军是黑旗黑羽,右军白旗白羽,中军黄旗黄羽,每个阵列里,士兵要带五种章、佩戴的位置还不同。“将异其旗,卒异其章。”“书其章曰某甲某士。”“亡章者有诛。”军队里,对军阵要求极严格,所以你看到不符合阵列的旗帜羽毛徽章的陌生人,砍他就可以了。

文章TAG:古战场旗子旗帜本书三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