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卧龙制梁场在哪里,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卧龙制梁场

卧龙制梁场在哪里,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卧龙制梁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19:22:29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要说闲游隐居的卧龙凤雏,一没背景,二没做官的朋友,想走举荐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若不是徐庶在刘备身边为官,想必刘备也不会屈身去求见一个村夫吧?大家都很忙,浪费这个时间做什么呢?而曹操改良选官制度后,以九品中正制来引入庶人人才,启发了刘备,也因刘备集团确实不如其他诸侯那样人才济济,才发掘了庞统这个人才,否则庞统一辈子也不会有展现才华的舞台吧?。

诸葛亮号称卧龙,为啥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刘备不是曹操孙权?

三顾茅庐一直是三国演义的一段佳话。刘备得到诸葛亮辅助以后,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三国中也流传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能得天下”。可见诸葛亮的才华之高,但是放着这么一个厉害的角色,为什么曹操孙权不去请呢?偏偏是刘备去请?要说原因,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刘备早期的智囊~徐庶。徐庶此人颇有能力,曹仁攻打刘备老窝樊城之时,就是徐庶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致使曹军大败。

三国之中,卧龙和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后面还有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从前有这样一句话流传度很广,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它。这句话就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里边的“卧龙”和“凤雏”指的就是诸葛亮和庞统,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夸这俩人的能力很是厉害,可以有安天下之大能,这我就不再过多解释了,可这句话后边确实还是有一句话,一直以来,一直被世人所忽视。后一句话就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和孝直,也是当时很有名有才华的谋士,甚至在历史上比诸葛亮还要聪明,只不过是他们两个人去世的比较早,而《三国演义》有太过于神化诸葛亮,这才导致了他们两个人很少有人知道。

关于子初和孝直这两个人,其实我个人而言,是真心认为他们也是很优秀的谋士的,而对于“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句话,是有足够资格和“卧龙凤雏”比肩。先说一说孝直吧,他自从到了刘备的阵营里边以后,就立下了很多的大功,而且还被刘备封为尚书令,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很高的职位了,在他死了以后,刘备哭了好几天,十分的不舍。

还有就是《三国志》的作者说,孝直的能力是可以比肩郭嘉的,而郭嘉是什么人,那可是三国第一谋士,所以孝直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就可以看的出来了。接下来再说一说子初,子初这个人,是诸葛亮亲口承认的厉害,诸葛亮曾经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子初这个人,在还是刘备敌对方的时候,就准确预料到了刘备的一举一动,虽然他当时的主公没有听他的话,还是被刘备打败了吧,但是刘备亲口下令说,谁敢动子初一点,我就诛他三族!这也可以看的出来子初的厉害了。

正式进入刘备阵营以后,子初解决了刘备的财政问题,非常果断干脆。不过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英年早逝,也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吧。再说一说庞统,庞统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毕竟是和诸葛亮比肩的,但是他的死,确实很离奇也很让人遗憾。很多人好奇他的死和诸葛亮有没有关系,毕竟都说一山不容二虎,是诸葛亮感觉到了危机,所以故意整死他的吗?这个问题在历史上的记载来看,是和诸葛亮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完全是庞统看诸葛亮立了不少的功劳,心里着急,这才极端冒进,拼死也要去攻打,然后被弓箭所伤致死的。

不过这个事件确实是有一些的疑问,但是无从考证,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什么都可能发生。最后有人好奇,庞统要是不死的话,汉室是不是就兴起了。这样的假设其实没什么意义,庞统不死的话,刘备用人自然就宽裕一些,或许也没有了大意失荆州,但是也许还有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毕竟看上去,诸葛亮对庞统,算不上太友善。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2个都得了,最后还是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三国时期,就好像菩提老祖一样,自己死活不出山,却放出一个猴子搅得天下鸡飞狗跳。机缘巧合之下,他向刘备打个一个谶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刘备一听,欣喜若狂,不惜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去请卧龙出山。后来又得了庞统(凤雏)、法正(孝直)和刘巴(子初),简直是天命所归。

难道水镜先生这么神,早就知道此四人终将为刘备所用?其实这只不过是演义之辞罢了。这也是古时小说惯用的手法:把后来之事借所谓高人之口先讲出来,造成宿命天意之谶,借以博取读者眼球。但抛开这几谶语,只从后面的史实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确实很有本事的。可是为什么刘备得了四人,却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天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法正和刘巴先后去世造成的吗?或者如司马徽仰天长笑的那句“卧龙得其主,却未得其时”?却也未必!我们不否认,个人的影响,尤其伟大人物的影响,是对历史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决定性的。

我一直认同一句话,那就是:兴衰荣辱大多都是有一系列配套的原因造成的,绝非偶然,也绝非个别孤立的原因。所以,刘备之蜀汉之所以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刘备以情义而成事,却终于为情义所累。我提出这一点,并非是说关羽死后刘备伐吴的冲动,而是指蜀汉阵营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够正规。刘关张情逾兄弟,赵云功高恩重,黄忠老不可罚,马超艺高难遣,这就给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关张二位,都是靠哄着来,别说诸葛亮,就是换天王老子来都没办法。所以长此以往就在蜀汉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雷池关系网,普通的管理对之根本无效。所以当刘备得了根据地之后,法正提出要学刘邦用黄老之道休养生息的时候,诸葛亮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加强法制,约束民众。难道诸葛亮想约束的只是民众吗?其二,内部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

我们先看曹操阵营,其核心人物都是他的亲信死忠;孙权的中坚力量也都是江东土生土长的土著世家。可是再看看刘备,却大都是东拼西凑的将领,虽然号称五虎上将,可是力量却很难使到一块儿,全靠刘备和诸葛亮在中间和稀泥。即便刘备剖腹掏心对他们,他们也从未死心塌地的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尤其是关羽这个傲慢的脾气,看不惯这个,又瞧不起那个,无形中更是加剧了内部矛盾。

其三,光复汉室的动力,最终演变成拖死蜀汉的致命包袱。三国之所以称为三国,那是因为三家平衡相峙,谁也没有把握吞掉其他两家。孙权偏安江东,身为人臣,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理由,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取汉室而代之的理想。所以人家活的很潇洒,很无忧无虑,就好像鱼轮上的沙丁鱼,若不是有两个敌手像泥鳅一样搅着,自己都能把自己睡死。

史实上东吴也就是这么亡国的。曹操阵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名正言顺的正统,国家机器的运转非常正规稳定,地广人多,势力雄厚,后劲十足。再看看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科技型人才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可是他却没有把心思放在厚积薄发的养力造势上,而是偏偏像一个被远大理想所奴役的投机者,动不动就出兵北伐光复汉室!这叫什么?这叫不识时务!可是偏偏司马徽在推举卧龙凤雏的时候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俊杰,这实在是高估了他们的才略。

这也是蜀汉最后失去天下的第四个原因:外界和他们集团内部都高估了卧龙的能力。罗贯中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借司马徽的口说出了那句话: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为何?因为子初和孝直二人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的谋略家,是统筹全局的总工程师,如诸葛亮庞统之流充其量也就是部长级的发改委先锋。蜀汉亡国的最后一点,便是后继无人。

就好像丐帮的降龙十八掌传到张无忌那个时代的时候,史帮主竟完全沦落为任人摆布的三流角色。不管后人怎样说刘禅如何天才,但他正是蜀汉后期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猜忌和得过且过就好像蜀中唐门的毒药和苗家的蛊虫,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蜀汉集团的最后一点儿生机。经过以上分析,此时,我们已不难发现,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的心里,其实也就是一个二流角色。

文章TAG:制梁场卧龙四局中铁工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