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采碳使是什么官,特殊工人为什么特殊

采碳使是什么官,特殊工人为什么特殊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8 21:29:35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各地卫所的卫军之所以会锐减,有跟国家将其调往京师,驱使工役有关,也跟被权贵挪作私用有关。明代,将卫所挪作他用的主要有两类人,其一是皇亲国戚,其二就是军队将官。正如王毓铨在《明代的军屯》一书中所说:“役使军士当私差的,主要是镇守总兵等官,还有指挥千户、百户以及许多官豪势要。他们私下役使军士,耕种庄田,为他们樵采、治炭、开窑、烧造砖瓦、修筑私第、贩私盐等” ,当时因明朝多无战事,所以卫所军官多将卫军挪作私用,或樵采、治炭、开窑、烧造砖瓦,或烧造砖瓦、修筑私第、贩私盐,总之是让他们“不务正业”。

由此,随着原属国家的卫军被大量占用,其专属于国家的卫军数量自然也就锐减。与此同时,因皇亲国戚、军队将官在役使卫军的过程中往往是不计后果的,是拼了命的奴役这些卫军,如此,是越来越的卫军受不了这些人的奴役,为了活命,他们只得逃亡。其三、月粮减少,军饷被克扣,致使卫军生活无以为继,为了生存,只得逃亡。明初,因朝廷大力推行屯田,所以是粮食富足,正如李承勋在《丰财用疏》所说:“弘治以前,每边在仓粮料,皆百万以上,陈陈相因”,因此正因明廷粮食充足,所以发放给卫所的月粮,不但能供屯军自食,还可给本卫官军充当薪俸。

但是自正德年间后,因“费用俱尽,各镇仓廪皆空”,所以发放给卫军的月粮开始大幅度减少,此时“如米每石值银一两,而官散折银六钱,是官军每月止得米六斗,而少四斗,军何得不贫?”,要知道卫军的生存可都是靠月粮的,月粮若减少,他们的生活必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每月仅能得到六斗米,这几乎是致卫军于死地。而就是在月粮锐减之时,卫军几乎活不下的时候,却还有卫所军官克扣月粮,以充市价,以此中饱私囊,“俺答自通市以来,边备懈驰。

三军月饷,既克其半以充市赏,复克其半以奉要人,士无宿饱,何能御寇?”,如万历年间,与俺答通市之后,就时常发生卫所军官将卫所兵士的月粮克扣,然后卖于蒙古。同时,卫军此时不但面临着月粮大幅度减少的困境,同时还要面临着军饷被卫所军官克扣的死境。正如李承勋在《陈言边事疏》所说:“照得开原并各城堡逃军,先因月粮赏赐,数年缺支,内外各官,科敛民财……以失其心。

此等军役,一身在逃,家产尽弃,妻子田地,属之他人”,月粮的减少,军饷被克扣,最终逼的卫军是连家都不要,只身逃亡。与此同时,不但卫所军官要克扣军饷,朝中那些掌权官员更是变本加厉的克扣本该发给卫所兵士的军饷。如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专权时,“户部岁发边饷,本以赡军。自嵩辅政,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臣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本该发放到卫军的军饷,还未从户部发出之时,就被严嵩拿了六成。

而后,户部发往地方后,经过层层剥削,试问到卫军的手中还能剩多少?恐怕连一成都没有。如此,在月粮、军饷皆被那些贪官污吏剥削的几乎是干干净净之时,为了活下去,卫军只得是开始逃亡之路,逃出卫所,去自谋出路。其四、南北调操,不合理的更戍制度,让恐惧的卫军只得逃亡。明初,建立“卫所制”时,明廷就建立了“南人而北,北人而南”的更戍制度,即南方人前往北方驻守,北方人前往南方驻守。

这项制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问题的,其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南方人是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环境的,而北方人也是适应不了南方瘴气的环境的,这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问题。正如明代首辅杨士奇所言:“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直之人,往南方极边补伍,以浙江、闽、广、川、湖之人往北边补伍,水土不相习,北人苦于瘴疠,南人苦于严寒,多至死亡”,当时多有发生北方人因不适应南方的瘴气,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寒冷,而发生死亡的事情。

与此同时,再加上因交通工具的落后,南方卫军前往北方驻守,所要走过的路程少则千里,多则万里,路途可谓是艰难无比,且当时朝廷所发的盘缠又根本就不可能支撑到目的。由此,当时的卫军活了活命,多是选择在前往驻防地的过程中逃亡,而这就出现了“逃死者多,到卫者少”。总之,明代的卫军之所以会锐减,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卫军受不了朝廷与权贵的双重剥削,其不但要忍受月粮、军饷被克扣过半,生活无以为继的命运,还要忍受着朝廷与权贵所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杂役,因此就是在这样的多重压迫下,如若卫军还不懂自救,那等待他们的命运恐怕就只有死亡。

文章TAG:采碳工人

最近更新